15级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徐嵘:好学力行,法治推进
文:20级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周思媛
徐嵘校友201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毕业后就职于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现借调在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
硕士研究生期间,徐嵘学姐超强的执行力与责任心使她的读研生活在学习之余也丰富多彩。从入学前的研究生骨干班培训班到就读后的红帆训练营,从班级党支部书记到如今就职的法院,徐嵘学姐直言正是从本科到研究生时期学生工作的日积月累,改变了她曾经慢热的性格,在一桩桩一件件为同学为人民服务的小事中,逐光而行,行将致远。
复旦求学期间,对徐嵘学姐影响最大的人莫过于导师胡文华老师。在跟随导师脚步前行的道路上,胡老师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学术理念,精雕细琢、孜孜不倦的学术态度,都会给徐嵘学姐点亮一盏明灯,指引方向。徐嵘学姐毕业论文的方向为留学生汉字偏误识别,需要收集大量的语料作为辅助。就在她将语料整理汇总完成,初稿初现脉络时,电脑却不慎遗失,这意味着必须重新开始大量的语料收集工作,而彼时的她也正在孤军奋战,备考上海市公务员。面对毕业与求职的双重压力,在那段焦灼的日子里,也正是胡文华老师不断给予她力量,让她重振旗鼓,一举成功。
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必不可少的就是与留学生打交道。研一期间,徐嵘学姐在学院担任了来自瑞典哥德堡语言班的口语课程教师。该班的学生群体有着较强的凝聚力,对自我要求颇高,通过整个学期的学习和实践,同学们的口语进步非常大,与徐嵘学姐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第二年当学生们从瑞典再次来中国旅游时,相聚仍是当年熟悉的模样,更值得高兴的是,哪怕如今这群学生并不从事与汉语相关的工作,但依然坚持学习中文。
令徐嵘学姐难忘的还有当时班里的一位韩国同学。由于共属东亚文化圈,韩国同学的性格也同样比较慢热。但在一次机缘巧合下,徐嵘学姐和这位韩国同学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她们常常在星空咖啡馆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毕业前夕还共同前往乌镇进行了短途毕业旅行。在古镇文创店的心愿本上,韩国同学认认真真、一笔一划地写下了“答辩必胜,盲审必过”的心愿,最终也是得偿所愿。正是在这些汉语学习者的身上,徐嵘学姐也感受到了中国语言的魅力和文化交流的包容性。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复旦校训在毕业后仍旧鼓励着徐嵘学姐蹄疾而步稳的前行。研究生时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的锻炼过程、逻辑思维模式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使徐嵘学姐有了更高更强的抗压能力与学习能力。2018年,初入职场的徐嵘学姐就遇上了人民法院的司法体制改革,此次改革意味着多个审判业务部门需要重新整合归并,人员也要进行大体量的调动,而闵行法院作为案件量及人员数量位居全市第二的法院,要在应接不暇的日常工作中推动改革进程是个不小的挑战,况且改革工作亦是摸着石头过河,需要在各个部门、各类人员之间寻求合适的平衡点。那段时间的忙碌给徐嵘学姐的身体和心理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在领导的指导、同事的帮助下,协同各部门不断沟通,常常一个改革方案数易其稿才能提交领导初审。面对新挑战、新难题,徐嵘学姐并没有知难而退,而是和她的同事们一起敢于啃“硬骨头”,为不断推动法治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小小的贡献。
在回忆一些社会性案件时,徐嵘学姐例举了2019年闵行法院曾经受理的“小凤雅”名誉侵权案,劝勉大家要心怀诚实、友善、理性与包容。2019年12月,“眼癌女童”王某的祖父王太友、母亲杨美芹在面对失去孩子的痛苦后,还面对着舆论对善款去向质疑的压力。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个人求助与爱心捐赠,因网友怀疑其是否得以实现初衷从而引起纠纷,也因彼此缺乏理解信任,出现了最后女童家属与网络大V对簿公堂的局面。双方当事人在法庭上各执一词、针锋相对,激烈的情绪下透支了曾经在人们之间传递的爱心。
像这样呈现人生百态的案例在法院时常发生,但这却从未磨平徐嵘学姐对“具体的人”的关怀、对“具体的事”的用心。在徐嵘学姐看来,人生中最重要的便是责任与担当。因为这份责任与担当,她用双肩挑起重任前行,用行动推进着现代化的法治建设。最后当谈及对学弟学妹的寄语时,徐嵘学姐也希望我们:“在最美好的的年纪,为了最纯粹的梦想,做最拼命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