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级历史学系张静:乐观奋进,山河游历
文:20级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周思媛
张静校友200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毕业后担任过《中国旅游报》的记者,后自主创业,目前担任上海旅行社资讯主编。
“欢迎你来到复旦大学学习”
作为70后的复旦校友,张静学姐出生在改革开放、大潮汹涌的时代,她的青春岁月、校园足迹与时代交织在一起,迸发出了年轻的奋进力量。这一切让她至今回想时,都神采奕奕,令她想要再次回到复旦的课堂。
因为张静学姐擅长数学,而复旦历史系的研究生恰需要考数学,加之复旦的人文精神吸引,她在考研时便选择了复旦大学。备考那一年,她住在邯郸校区附近,便时常在文科图书馆二楼自习室待一整天。文图里书页的味道,无论是宁静的书卷气抑或是陈旧落灰的潮湿气味,都积淀在了备考的日日夜夜里,至今仍然穿过回忆的时光长廊。除却图书馆自习以外,张静学姐也热衷于去蹭课、听讲座,每当3108开讲,她也常会带好纸笔、认真听讲。于张静学姐而言,人生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在复旦求学求索的历程。
2002年考研成绩最终放榜那天,张静学姐前往了历史学系办公室,向老师确认成绩。当确认她被录取并且是第一名的成绩后,行政老师笑着对她说:“欢迎你来到复旦大学学习。”
自此,张静学姐怀着对复旦人文精神的向往,对中国顶尖学府的渴望与对知识的渴求,终于正式进入了复旦校园学习。那段在复旦看书学习的充实时光,就像土壤里的肥料,使张静学姐无论毕业后遇到怎样的工作上的难题,也都能从复旦学习到的方法,同样迁移,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继续向前攀行。
在热爱中传承
对于张静学姐而言,她想要重返25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她在复旦懂得了人世间最宝贵的真谛——热爱。她在这片土地上认识了那些闪耀在星空中的人,看见了一代又一代在热爱中笃志求索的复旦人。
张静学姐在生活中十分热情、随性,但在学术研究中却容易因大意粗心而产生差错。在校期间她的导师夏林根,对她的文章经常提出一遍又一遍的修改建议,使得她的逻辑思路不断上升到另一个高度。在复旦学习的生涯里,历史系的老师也常常要求张静学姐,必须在阅读充足的书籍确定合理的角度、搜寻正反案例、万事俱备后才能动笔写文章。“绝不能为了写书而做文章。”
在复旦,这种对知识的尊重、对学问的严谨与热爱,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也一直影响着张静学姐。在她实习《中国旅游报》期间,她采访到了复旦的一位博物馆学老师。冬月祁寒,博物馆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常常要穿着七八条裤子去野外考古挖掘,尽管如此,学生们却都十分配合老师。每当有所发现时,他们都会兴奋地溢于言表,在简陋清寂的办公室里发出最精彩的生命雀跃。老教师回忆起这些时脸上洋溢的光彩,也让素昧平生的张静学姐明白了专注与热爱的珍贵之处。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她至今也都清晰记得当时同系的一个本科生同学为了自己的毕业论文,不仅在上海图书馆办理年卡阅读文献,还自费攒钱坐着铁皮火车前往北京国家图书馆查阅资料。为了自己的毕业论文,遍览图书馆内所能看到的一切书籍。内心有所珍惜、热爱并为之守护的事物,本身就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
乐观奋进,山河游历
曾经作为记者的张静学姐采访过诸多旅游行业优秀的企业家,她直言许多企业家优秀的原因就在于勇于尝试。哪怕试错时失败的概率往往大于成功的概率,但当机会降临时,也只有勇敢的人才能不害怕失败,抓住机遇。而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有时也在于能否接受失败,能否继续乐观地向前奋进。
张静学姐的事业转折在孩子出生以后,考虑到家庭原因她便在2015年选择与朋友一起合伙开公司创业。过往的经历与她自身的性格都使她对新的角色得心应手。尽管如今疫情对旅游业有着沉重打击,但张静学姐依然十分乐观。“冬天总会过去。”
年轻时,张静学姐喜欢纽约巴黎这样的繁华大都市,如今的她更加地喜欢大自然。在她游历世界各国山河的旅途中,对斐济群岛的风土人情最是难忘。单纯的斐济人民随身携带她们的全部家当黑珍珠,不去比较彼此之间的物质财富,家人朋友们在工作之余时常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分享所得。那是自然的财富也是幸福的密码。也正是斐济人民的幸福智慧,启迪了张静学姐要更加热爱自己的生命。幼时,张静学姐对弹钢琴心向往之,于是在疫情期间她就向一位老师学习如何弹钢琴。尽管这件事在许多人眼中是无用的,但弹琴的过程却给张静学姐带来了内心巨大的丰盈与快乐。这种欢愉也是内心追求得以实现的一个过程。
谈及对学弟学妹们的寄语,张静学姐说道:考上复旦是人生最幸运的事情,在学校时听老师的话,好好享受复旦的时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