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级社政学院社会学方菲:缘起复旦,十年深耕,敢想敢拼
柳天宇
校友简介
方菲校友2007年-2011年就读于复旦大学社会学专业本科。出于对社会学的喜爱,本科毕业后前往英国伦敦政经学院深造公共政策(医疗卫生方向)专业。2012年硕士毕业后,在英国一家品牌公司工作2年;2014年回国加入一家咨询公司工作2年半,参与许多健康和养老领域的项目;之后加入复星集团,从战略到投资运营都有所涉猎,目前更偏向综合管理。
缘起复旦
方菲学姐很久之前就与复旦结下缘分。在高三期间一次走访校园时,学姐有感于复旦深厚的人文气息、百年老校的底蕴以及学院制的培养方案,在那时便种下了希望求学复旦的种子。回忆起学生时代最难忘的一幕,学姐难以掩饰心中喜悦,分享了一段曾经排演舞台剧的故事:导师沈奕斐博士非常重视学以致用的培养,在社会性别这门课程里曾组织同学们以话剧的形式将社会性别所学知识融入到任务刻画上;方菲学姐的小组以鹿鼎记中的人物为原型,深刻地刻画了韦小宝的人物形象及七夫人的独立意识,取得了巨大成功。
此外,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也让学姐的本科生活变动更加充实。在学院团委任职期间,学姐带领组织部成员多次举办社会学专业名师讲座,定期为全校学生讲授对当时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的探讨与人文关怀。正是该系列活动经验的逐步积累,为今后学姐工作中的活动筹划和人际沟通能力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进入复旦的第三个年头,学姐也曾对如何选择未来发展方向感到迷茫和焦虑,幸得良师相助,指点迷津。导师沈老师为培养和锻炼学姐在科研方面的兴趣与能力,邀请学姐共同参与社会学相关的课题研究;在职业选择上,潘天舒老师也针对学姐的困惑给出了很多建议。每每想起恩师的无私相助,学姐的感激之情总是溢于言表。
职场岁月
回到国内,学姐毅然扎根大健康行业数年之久。对于选择康养产业的初衷,学姐分享了三点:老龄化趋势为行业带来持续的驱动,产业出于早期阶段朝阳前景正当时,行业需求助于促进社会利益实现。正是这三点原因,激励着学姐在康养产业持续前行。
学姐凭借多年的产业经验,分享了深刻的行业投资逻辑:养老市场可以按年龄段细分为高龄康养(70岁以上的老人为主)和活力康养(50-70岁的退休老人为主)市场。其中高龄康养市场以投资养老机构为主流,目前需要规范化和连锁化;在“9073”政策的推动下,已经实现70%-80%的目标覆盖率;但对标国外成熟市场,头部机构床位数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未来至少需要5年时间床位数才能达到国际水准,而管理运营等软实力的追赶则需要10年以上。活力康养市场投资机会遍布于老人衣食住行方面,涵盖老年服饰、营养品和老年旅游等,新兴业态则是以互联网的打法营造内容和社群;目前行业正处于初期,但未来会更加多元、更有想象力。在支付端方面,目前以政府的医疗保险为主要支柱;此外,长期护理险已经在全国多个城市试点,未来会持续发力;险资也以其“保险+服务”的模式为市场提供新的玩法。在判断投资标的时,学姐指出,对于早期投资类项目主要关注土地资质与产权;对于后期股权类项目主要关注团队能力与文化融合、城市的战略布局以及收购后协同赋能能力。
学姐同时向我们分享了大健康行业对投资人才和运营人才的要求:对于产业投资,需要投资人深耕大健康领域,对产业有非常深刻的理解;运营人员需要以老人需求为导向,能够时刻提供关怀服务。谈起以大健康为职业目标的职场新人,学姐给出了宝贵的建议:无论是毕业后以投资公司为目标或毕业后先获取运营方面的经验都是好的选择,但最好以大的平台作为职业起点,因为大的平台不仅可以提供背书,也能够给应届生带来更好的视野和接触更广泛的人才。
回首职场岁月,学姐坦言在工作中或许会遇到比求学时期更多的迷茫。这种迷茫来自于对投资过程和结果的不确定性(虽然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和持续的老龄化是确定的,但是老年人具体的需求和付费意愿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也会伴随着带来许多的焦虑。因此,学姐支持新人们大胆尝试,“只有不断地尝试和创新才能闯出一条路”学姐说道。
深情寄望
在访谈的尾声,学姐谈起了她眼中的复旦学子。学姐认为复旦学子身上往往具有能够明显区别于其他学校学生的特质:他们拥有更多元的能力与视野、更强的综合能力和更全面的发展,在处理商业往来和人际沟通中更加得体,这种优势越到企业管理层体现得越发明显。这种特质来源于学校“自由而无用”的精神倡导和百年老校文化土壤的熏陶。最后,学姐以亲身经历为例,建议复旦的同学们珍惜在校时光,如有余力在学业之外多多走出学校实习实践,与社会有更早、更深刻地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