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级历史学系博士生宋晨:以不悔的热爱站上讲台

2022-02-18|校友走访


13级历史学系博士生宋晨:以不悔的热爱站上讲台
高晨婧


宋晨,复旦大学世界史专业博士(2013-2017),硕博期间曾赴美国西自由大学(West Liberty University)和英国埃克塞特大学(University of Exeter)进行访学交流。现为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会员。目前供职于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主要为世界近现代史、美国史。

采访伊始,宋晨老师表示很荣幸可以参与到此次的寒假校友云走访活动中,非常感谢学校校友会提供的机会,能跟在同一个校园里待过的同学交流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多元、包容、自由的复旦

宋晨老师说与复旦结缘,要追溯到他的研究生时期。当时宋晨老师在其他高校攻读世界史专业的研究生,来复旦参与复旦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合办的研修班。上课期间,作为非本校学生,他和两校教授进行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和学习沟通。研修班内部具有极强的多元性: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背景的学生汇聚在一起,在为期不长的工作坊期间,大家的收获都很大。这段在复旦的短暂学习经历,让他深刻感受到了复旦大学的包容和多元,这是推动他来到了复旦的一大因素。此外,最大的一个考虑还是从学术上出发。宋晨老师的研究领域是外国史,他主要是对美国史感兴趣,而复旦素来有美国研究的传统,国际化程度和学术水平高。作为他心目中的一个学术胜地,是他一直憧憬的地方,所以最终选择来到复旦继续攻读自己的博士学位。

“在复旦校园读书学习的这几年并不是时间特别长,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记”。谈及对复旦的印象,宋晨老师觉得可以概括为包容、多元和自由。“相信无论是在读的还是已经毕业的同学,对这三个词儿多多少少都有些同感。”“这个自由并不是说无纪律,而是思想和精神层面的境界,是一种需要不断追求的目标。”这些也是复旦的学习经历带给他最大的“精神气质上”的改变,宋晨老师如是说。“研究生之后,多少对学术研究有一点点那种初探门道的感觉,来到复旦这个国内高层次的学术殿堂之后,我对学术有了不同的认识,也加深更新了一些看法。”宋晨老师提到,复旦尤其有一种跨学科做研究的环境氛围,其他学科给自身学科带来的帮助很大。复旦的选课机制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可能,同学们可以跨专业、跨院系听课,拥有了更多了解不同领域的机会。他当时就选修旁听了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美国研究中心关于美国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课程,正是这种不一致的多元和自由,启迪提升了当时求知若渴的他,宋晨老师至今记忆犹新。

言传身教,站上三尺讲台

2017年9月,宋晨老师在毕业后进入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工作,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做出这样的工作选择,宋晨老师直言是受到了自己求学生涯各阶段遇到的各位优秀老师的影响,尤其是自己的博士生导师顾云深老师。博士生期间和导师的联系互动是越来越多的,学术的养成和职业道路的选择受导师的影响都远远大于之前。顾云深老师从教多年,不管有多么忙的行政工作和多么重的科研任务,都坚持在本科生上的讲台上从事教学工作,多次获得本科生最受欢迎老师的荣誉。“我导师对于学术和教育事业的长时间的不悔的热爱,我想成为他那样的人。”

从博士生到高校老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变化并不大,主要的转变体现在承担了授课任务。“我大概用了三年时间适应,虽然之前也当过助教,但真正成为一个主课的老师还是不太一样。”宋晨老师坦言,自己一开始上课会紧张,导师告诉他在上课之前可以对着镜子或者借助别的工具在家里先演练一番。其次,是备课的重要性。备课不到位,自然没有足够的自信。如何把看到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并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传达给学生,老师对于每门课的把握、对相关知识的勾连,“课永远没有备完的时候,每年都有新的内容,很花功夫,我也还在摸索。”宋晨老师感慨到,他发现他现在所在单位的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课程的授课老师,除了生活和科研的时间之外都在备课,每年每次课之前都会花大量时间准备。“我们以前做学生不能体会,老感觉老师们好像很轻松,好像讲课没有什么很难的地方,但是等到自己要讲个什么东西的时候就感受到了,可见老师们以前花了很多功夫在这个上面。”

谈到在教学方面,是否已经有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宋晨老师表示“几轮课上下来,我的感觉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虽然已经上了三轮课,但感觉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如导师们得心应手,还需要继续沉淀。”除了给研究生上《专业英语》外,宋晨老师承担了本科生的《世界当代史》和《美国社会与文化》两门课程,前者是专业基础课,后者是全校通识课。“本科生的课程我们叫做lectures,老师的讲授多一些,而研究生的课程我们叫做seminar,师生研讨比较多。给全校同学上课的话,我会更注重故事性。每次想在互动方面多一些,但效果都不太好,我都有在反思。”不过执教五年来,也有一些让宋晨老师很有成就感的时刻,“能吸引到感兴趣的本科生来听我的课,听完他们还会选我做导师,做我研究方向相关的题目,以及指导出满意的毕业论文,还有我带的学生能够考上研究生,保送到心仪的高校”,说到这些,宋晨老师的言语中都透露出为师者全心育人而获得的朴素的快乐。

对于想读博、走学术路线或者留在高校做教职的同学们,宋晨老师认为,学术是一种志业(career),而不单单是一份工作(job),他以肺腑之言建议同学们“一定要考虑清楚自己适不适合,问问自己你的目标是什么,对于这个领域到底感不感兴趣”。

最后,宋晨老师寄语学弟学妹们,不管是本科生、研究生还是博士生,在校期间还是要多读书,静下心来读书。虽然离开学校也可以读书,而且缺少了很多压力,也有了选书的自由,但是感觉很不一样,身份的转变会使你拿起书的那一刻的心态变得不一样。那种以学术共同体、知识共同体的形式而存在的读书氛围,启发并涵养了一代又一代复旦人。“你的受益不是现在能看到的,都会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显现出来,复旦给予我的财富是长久且深远的。进入社会之后时常想想我们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做一个有思想的复旦人。”

访谈结束之际,宋晨老师感慨到,从事教研工作以来,其实自己一直过得都是书斋式的生活,平时跟他人的交流并不多,基本也都是跟同行和熟悉的朋友。每每遇到与自己有共同的美好校园生活回忆的校友,都会畅谈以前在复旦的事情。这段历时四年的沪上求学生涯,在复旦校园的宝贵经历,值得自己在此后的人生中不断反复回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