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级环境系邱恺培:收获一技之长,提升自身竞争力
洪文杰
校友简介
邱恺培老师2008年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学习,期间参与2+2国际交流项目,在2010年-2012年赴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环境学院学习。之后,邱老师在英国伦敦大学化学系继续求学攻读博士,毕业后在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可再生能源系工作。2018年,邱老师选择回国并在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担任副教授,目前主要从事新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监测研究。
在复旦求学,养成追求卓越的习惯
访谈伊始,邱老师回忆了他在复旦求学的经历,2008年,邱老师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复旦大学环境系。通过大一一年的学习,邱老师与系友一起学习,一起追求进步,同学们考虑的不仅是考试是否合格,而是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让邱老师养成了“把事情做好”的习惯。访谈中,邱老师特别提到了生科学院的姚纪花老师,姚老师上的是大一的生物基础课,课上让学生找一篇Nature或Science的前沿论文并翻译,这个教学思想非常超前,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让学生了解领域前沿,激发科研兴趣。邱老师对老校长李登辉提出的“团结、服务、牺牲”精神印象深刻,特别是“牺牲”,体现了一种舍我其谁、舍小为大的精神,这是复旦人的精神,也深深影响着邱老师的职业选择。在复旦的求学经历,让邱老师养成了追求卓越的习惯。
坚守环境本行,做有特色的科研
邱老师在复旦大学和东英吉利大学主要学习的是气候变化、新能源等,现在仍坚守在环境本行里。邱老师回国后在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任教,日常工作主要是教学和科研。邱老师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单体电化学能源与环境分析技术,利用电分析化学技术对单分子,单颗粒进行研究,将污染物分子逐个检测,解决传统检测方法受检测下限的限制的问题。在低浓度新污染物检测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电分析化学技术是将待分析物质通过孔道,并在孔道两边加上电极,形成电信号,孔道中通量的变化形成电信号脉冲,将信号与“库”对比,实现对污染物定性和定量测定。目前该技术在生物分子的测序中已得到实际运用,但其在环境监测中的运用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研究。邱老师的研究方向在学院独树一帜,形成了独特的竞争力,也吸引了许多学生。
在带领团队进行科研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面对这些困难,邱老师保持乐观,做好每一件该做的事情,并想办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差异化竞争,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切实地做出贡献。
本科阶段的收获,助力目前的研究
有些人认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工作中几乎都没有派上用处,邱老师则给出了不同的看法。邱老师认为学校学到的东西对工作都很有帮助,现在常常会觉得以前读书的时候不够认真,本科基础打得不太扎实,尽管当时可能觉得已经努力了。邱老师认为在学生阶段只输入(学习)不输出的生活是很幸福的。如果要在日后能够应用的话,关键还是要能学懂,如果对知识掌握的只是一知半解,这样自然用不出来。大多数东西在学的时候可能不一定知道将来会有什么用,但如果认真学了,将来都会有用到的时候。邱老师对本科阶段做的储氢材料相关的实验仍印象深刻,这对邱老师目前在能源环境领域的教学和科研也起到了帮助。
除了知识,邱老师在复旦养成的追求进步,把事情做好的习惯,以及复旦“团结,服务,牺牲”的精神激励着邱老师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关于在高校担任教职
邱老师认为高校老师这一行相对“稳定”,只要做得够好,这是一个可以做一辈子的职业。另外,高校老师的整体收入不算太高,甚至会低于带出来的学生,所以邱老师觉得从事这一行还需要有一些“理想主义”,老师是为培养祖国的下一代的,以及为国家的基础科研做贡献的,这一点和科研院所还是很不同的。
对于毕业后希望在高校工作的同学,邱老师认为掌握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是很重要的。青年教师,特别是独立之后,和“创业”也没什么两样。方方面面都需要靠自己,甚至是团队哪里缺口最大老师就需要顶到哪。如果有一个好一些的平台或者起步的话,很多事情会容易一些。因此,如果已经明确要走科研路的话,family是很重要的,尽量在求学的时候要加入到一个大团队,或者在大团队进修过,出来之后互相能有个照应,其中校友和系友也是很重要的。
对环境专业前景的看法以及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邱老师认为环境行业未来的发展一定非常好,特别是碳中和领域,处处是机遇。个人的成长要和国家的发展紧密关联起来,才能得到更多的机遇。碳中和至少是未来四十年的大事,和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现在可以开始考虑自己的职业发展如何与碳中和结合,提前做好规划。
在职场竞争中,邱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技术的或者其它),尽早开始准备,并且要能坚持。
在面对热点问题(如碳中和),选择科研方向时,邱老师认为同学们应掌握系统思维的能力和快速适应的能力,要有整体性观念,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
在研究生阶段,邱老师认为研究生应当掌握独立完成的一件事的能力,希望研究生毕业后可以独当一面,有一技之长。
在选择工作或者科研方向时,一方面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另一方面要考虑自己是否擅长这个工作,是否擅长这个因素在选择中可能更为重要。
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或者研究生阶段的同学,邱老师指出,本科和中学、研究生和本科,有很多的不同。
首先本科生是成年人了,要开始学着为自己的未来规划、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高中阶段还有老师督促学习,进入大学之后就全要靠自己了,即使对于部分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太习惯,也要想办法自己搞懂。所以自主学习能力,是本科阶段最需要锻炼的。
研究生和本科又非常不同。硕士和博士在老师看来本质上就已经是在“工作”了,在毕业之后需要面临继续科研或是就业两大选择,所以这期间的“学习”,实际就是为了提升研究生毕业之后找到下一份工作的能力,其中,最主要的两个能力是解决问题以及交流的能力。但是研究生学习和工作也有很大的不同,外人会觉得研究生还在“读书”,所以这个时候的失败成本是非常低的,可以去挑战困难的事情,这对于自己的提升才是最大的。
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邱老师建议,在读书时要有“出口”思维,也就是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学习做好准备,因为它们都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在固定的时间后都一定会进入到下一阶段,所以相对来说是一个有边界的问题。“出口”思维可以提升学生在特定时间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
本科阶段可以广泛涉猎,多尝试不同的方面,拓展知识面,为之后的学习生活提供更多选择。
研究生阶段要重视文献阅读,邱老师认为在阅读文献时,不一定要完全按照顺序阅读,重点要弄清文章的背景,问题,解决方案和结论,可以先看文章中的配图,如果图看不懂的话,再找对应文字。与导师的交流在研究生科研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访谈的最后,邱老师寄语学弟学妹,珍惜在学校的时光,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一切幸福美好都是奋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