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级经济学院校友陈晓静:不法常可 殊途同归
陶一凡
对于参与过校友采访活动的我们而言,流程基本一成不变,根据实践部的要求和采访大纲,按部就班即可,而各位校友的独特之处自可在采访回复中逐步被发现。然而,陈晓静老师首先打破了我们的固定模式。在确认语音与视频系统正常后,她随即顺着之前微信中讨论的话题直接开场,整个过程迅速、随和。一头短发、眼神明亮的她侃侃而谈、直切内容,干练而智慧。
陈晓静老师是复旦大学金融学专业博士,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现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经济学会理事,复旦大学全球校友会理事,上海管理教育学会理事,上海金融学会会员,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基地上海商学院兼职教授。她主持或主研60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课题,包括外交部、商务部、成都天府新区、嘉兴市等政府委托项目。近几年,陈老师主持二十多项关于上海自贸区新片区金融创新、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产业升级、人民币离岸业务、科创中心、国际投资和金融风险监管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项目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提交了近二十份专报,其中六份专报获得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领导批示,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过60多篇论文。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科技、数字经济、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企业战略、金融创新、产业升级、产业竞争力等等。
关于教学研究与学生培养工作,陈老师认为当前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都需要加强实践,增加与市场主体直接的沟通。她本人在授课时,总是结合最前沿的专业内容和企业案例进行讲授,从不使用PPT“照本宣科”,并通过最新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她还将负责的项目作为教学实践内容,适时让学生参与具体过程,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光靠理论是不行的,就像现在很多国外回来的海龟不够接地气,有些学生做学问已经做成了思维僵化,中国的情况需要实地调研考察,绝不能闭门造车!”陈老师以海归回国的学术“不适应”现象进行举例。
谈及政府和企业的智库决策咨询,陈老师认为这既是专业的实践,更是兴趣的引导。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陈老师步入大学,基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准备学外语从事翻译工作,而后却发现外语只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便转向了更有意向的国际投资。随着对相关领域有所了解和学习后,她发现自己对智库决策更感兴趣,尤其是2011年其为杜克大学访问学者期间。陈老师调侃自己多年来一直在换专业,但事实上她也一直走在前沿。智库决策需要交叉与跨学科思维,相关项目往往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正是多个学科丰富的知识与实践,才使她对于决策时能够更加全面且具有综合性、前瞻性。
对于处于求学阶段的同学,陈老师根据多年经历提出了针对性建议。首先,要加强锻炼,劳逸结合,保证健康的身体是实现理想的前提;其次,要培养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除了要掌握好专业知识,还要不断调研和实践,所有的经历都是财富,见多识广才有灵感;其四,要不断突破自己知识的边界,多阅读各类领域书籍,不要把自己限定在一个专业;最后,要心怀感恩,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能总把希望寄托给学校给了我什么,要争做对社会有用、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永远不要把自己的专业忘记!定位好自己,只要有真才实学,无论哪个平台都可以做出自己想做的事情。在不确定的未来,需要不断跨学科和多元思维,条条大路通罗马,博采众长,殊途同归。”陈老师最终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