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级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段亦乐:心有所信,方能致远

2022-02-21|校友走访

10级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段亦乐:心有所信,方能致远

张诗雅

一、复旦求学: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谈及为什么选复旦、为什么学政治,段亦乐学长坚定地说,学校是他的梦想,而专业则是他的热爱。这也一直是他求学深造以及职业发展选择不变的方向。

在读期间,学院的陈明明老师讲授的中国政治专题给学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回忆到,每次上课前都需要读1000页左右的材料,然后在课堂上发言、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最后陈老师点评。学长坦言,刚开始是读不进去的,甚至有时候因为想不出新的东西而感到很痛苦,但是课堂上同学们的头脑风暴、思想碰撞以及老师的耐心引导都让学长很充实、也很有收获。毕业后的这些年,再回首那段时光也逐渐体会到陈老师的良苦用心。当时课前读过的书、课上的思维训练都让学长在处理工作的时候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以及更加灵活的思维。

同时,复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有很多好的资源和平台。学长很乐于借助学校的资源不断探索自己的可能性,就读期间经常到各个学院蹭课,每个星期至少听三次不同学科的讲座。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复旦博大包容的氛围、各个学科的交融碰撞提供了探索兴趣的机会。我们应该通过不断的探索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格局、操练自己的思维、开阔自己的视野、延伸自己的触角。青春给予我们无限可能,我们何不趁着青春大胆尝试?


二、职业历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在孝感市直机关工作两年后,学长主动申请下派至乡镇工作,扎根这个管辖19个行政村,162个村民小组,39000余村民的辛榨乡,一干就是七年时间。他主动放弃城市车水马龙、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毅然选择了扎根基层、奉献社会的青春主旋律。

然而命运并没有为他铺好康庄大道。初到辛榨乡便面临着诸如方言不通、生活习惯、工作方法截然不同等困难,学长并没有选择“躺平”,而是直面困难、咬牙坚持;在引进企业落户当地的过程也是遇到重重困难,面对企业的犹豫不决和各种出难题,放弃的念头不止一次出现在他的脑海中,但考虑到乡镇的长远发展,他依旧选择了坚持;作为辛榨乡的党委书记,需要统筹谋划整个乡镇的各项大小事务,这常常让他因为工作压力大而失眠。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克服种种困难之后,他庆幸人生给予的种种挑战没有打败他,反而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坚定。

步行五十米容易,步行五十公里却很难。纵观扎根基层的这七年,学长深刻体会到,想要做成一件事是不容易的,但很多时候事情的成功与否并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难度,更在于是否能坚持到最后。“干一行爱一行,在一个领域深挖一万米”是学长始终信奉的行动准则,他也用实际行动在践行着。因为职位的特殊,学长始终希望自己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老百姓、为社会多做贡献,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青春给予我们奋斗的底色,我们何不迎着韶华创造价值?


三、学子建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科技日新月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数的便利,也带给我们无限的焦虑。段亦乐学长提到,许多年轻人常挂嘴边的“内卷”“躺平”背后,更多的是一种焦虑的心态。奋斗的过程固然很累,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放弃奋斗、跟风躺平的理由。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复旦青年,切忌“躺平”或“内卷”,人生奋斗的意义是去探索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同时我们对舆论的评价,对社会的认知,对自己的认识可能并不是真实的,我们只是拿流行的语言来评判自己,但并不一定代表那是我们真实的自己。要让自己活得有意义一些,甚至忙到让自己没有时间焦虑,没有时间“内卷”,也是一种很不错、很充实的精神状态。人的一生要么轰轰烈烈地活着,要么默默无闻地死去。

坚持锻炼身体不仅可以保持“革命的本钱”,也会让精神状态更加饱满。长时间的工作容易让人陷入“事务主义”,没有头脑、没有主次、没有效率,而读书可以让自己保持思考,提高思维水平。人生很短,我们应该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工作需要,阅读各领域中经典作品,一本经典的书读好几遍胜过读很多本杂书。学长提到他经常在工作之余,读一读如《毛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原著等好书,这让他时常能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职业规划时,要考虑清楚自己是否适合这个行业,是否能够接受行业的一些条条框框,如果想加入公务员队伍,一定要早做准备,多练题为考试夯实基础,多读书为工作做足武装。学长也提到跨专业就业没有禁区,大道至简,很多工作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主体都是人,客体就是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进入某个行业领域之前最好走一步看三步,多问问自己是否适合这份工作,能不能为这家单位创造价值,以后的发展路径怎么样。把未来可能遇到的事情多想一点,未来遇到的问题就会少一点。青春给予我们时间的资本,我们何不就着年少行稳致远?

最后段亦乐学长也希望我们新的青年一代好好学习,为学校争光,并且将所有寄语都汇成一句话“既然选择远方,那便只顾风雨兼程”,与君共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