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级经济系卢祎:寻求一种平和的自由
陈原烨
校友简介:
卢祎,2009级经济系本科,香港城市大学金融硕士,现就职于成都城投能源集团
复旦学习生涯:自由包容气息的浸润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时代的沙滩上也留下个人一串串的金色脚印,2009年对于卢祎校友来说,是人生开始带有复旦印记的一年。2009年卢祎校友进入复旦大学,当谈到报考复旦大学的情景,校友对招生办老师的热情关怀和热心答疑仍印象深刻。四年的本科学习,复旦的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滋养着学生成长成才。多元,是复旦留给校友最为深刻的印象,一是在学生发展方面,不论是学术的道路,还是特长发展、职业生涯,或者跨专业学习,复旦都能够给予学生诸多机会来进行尝试;二是思想的包容多元,不管是学生、老师教授,还是学校管理方,对于不同意见的听取和采纳都具有非常包容的态度,对有个性化追求的群体也有温和包容的环境。复旦给予学生探索的空间。
在复旦的学习生活中,辅导员扮演者重要角色。卢祎校友大二分流到经济系,大一时的辅导员带世界经济系班级,与他依然“保持着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优秀”、“全面发展”、“多面手”,是对同为复旦学子的辅导员的形容,校友谈到,时至今日仍旧默默向辅导员学习。
职场航旅:保持探索,思考方向
从2013本科毕业、随即就业,卢祎校友有着比较丰富工作的经历,于上海工作两年,后来去香港学习深造,取得香港城市大学的金融硕士,又在香港和海口工作接近三年,近几年回到成都工作,目前就职于成都城投能源集团。城市和工作岗位的变动,围绕投资、财务金融,不变的是职业领域的专注。
谈到对职业的选择,卢祎校友说自己比较“后知后觉”,职业规划启动较晚,在大三结束的暑假才考虑实习和毕业后的选择。更多的时间还是花在对未来的思考上:不是毕业之后想要做什么工作,而是离开学校之后,我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对自我的思考和探索是不断延展的课题,毕业之后,很多时候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但初衷没有变,仍旧怀揣着当时在学校的那种心态,一种平和与自由的心态。
职业规划上,卢祎校友也建议学弟学妹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尽量多做一些尝试。在复旦的学习,不管是专业还是思维方式方面的学习积累,对之后的工作其实是很有好处的,不一定体现在实习经验上,工作习惯、学习方法对同学们更为重要。
关于如今的“读研热”, 卢祎校友谈到,那时往前几届,很多学长学姐选择本科毕业即就业,有志于学术或者在海外发展的人选择出国深造。从08级开始,读研的热潮愈演愈烈,一如当今的2022年。不是现在才有内卷,以前的内卷也很严重,学长戏称可能是最早意识到“躺平”的一代,心态上“躺平”,但行动上持续努力、自我完善,保持学习的习惯,这也是在学校有众多优秀同龄人环绕中养成的一以贯之的习惯。
被问及对有志于投资行业的学弟学妹的建议,卢祎校友从个人经验出发,谈到一定要有长期的打算。投资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随着时间的增长、项目经验的增加、在行业之中积累的增加,才能够做的越来越好。不要急功近利,投资是一项复杂、挑战很大的工作,要求非常综合。不要看到量化投资,好像觉得它只是一个TECHNIC的工作,当然量化投资更多的可能确实是这个方面。但是如果是其他领域的投资,尤其是股权投资要求会非常的综合:首先可能会要求具备行业背景,但不可能所有的人对任何的行业都非常了解,可能只会精通一两个行业然后触类旁通地尝试做其他的行业。另外,需要有很强的综合分析能力、综合的专业能力。总而言之,如果大家有兴趣做投资,要有这种心理准备,回报可能不一定有想象的那么高,看过或者尝试过100个项目之后可能最后成功的都不一定有一个。
校友寄语
访谈的最后,卢祎校友表达了对母校的祝福和美好愿望,期待行业内能够听到更多复旦的高屋建瓴的发声,在科技前沿或者学科专业领域,能有更多复旦的的声音。同时,校友寄语在校的学弟学妹们:第一,好好学习;第二,要享受学校创造的多元的环境;第三,不要做对不起复旦人这个标签的任何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