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级历史学洪晓敏:聪明人更要用笨办法
撰稿:余洪海
洪晓敏师兄98级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专业,2002年本科毕业。从复旦毕业后,他在政府机关工作了17年,目前就职于上海的一家国企,担任业务经理。本次走访中,洪晓敏师兄讲述了他这些年的工作经历,以及这些年工作所得的感悟。
在复旦的难忘经历
洪晓敏师兄1998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专业,2002年本科毕业。要说复旦学习经历带给他最大的改变,应该是“复旦”两个字带给自己的底气与自信,是他踏足社会一路走来做人做事的底色与根源。洪晓敏师兄说“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这是个人一辈子的修行准则。
对洪晓敏师兄来说,复旦期间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是《中国史学史》专业课期末考试。这门课是历史学本科必修课,本科生专业课一般是期末提交一篇小论文、不需要答辩的,但开设这门专业课的朱维铮教授及其弟子廖梅教授要求异常严格,期末时全班同学集中在系里小教室过堂答辩。虽然洪晓敏师兄事先都早有心理准备、非常努力地准备文章,但最后还是遭受“降维打击”,一个个被朱维铮教授追问到弹尽粮绝、窘迫不堪,很多同学都以为这门课要不及格、要重修,一时个个心如槁灰、面面相觑。最后朱维铮教授说:“这次考试并不是真的想为难、打击你们这帮“小子”,而是让你们稍微见识一下历史系硕士或博士论文答辩情景。学无止境、山外有山,搞历史研究更是要严谨。”那天晚上答辩,洪晓敏师兄不知道别的“小子”怎么想,他自己是第一次真正领略到什么叫“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开始打心底对学术肃然起敬,树立起敬畏心,敬畏知识、敬畏学术、敬畏史学。也是那一晚,洪晓敏师兄觉得自己不是搞历史研究的材料,个人“猴性”太重,思想活泼有余、严谨细致不够,对学术还是心存敬畏、敬而远之,尽早踏足了社会工作。
职场经历与感悟:昨日因今日果,今日因明日果
2002年本科毕业前,洪晓敏师兄通过了上海公务员的考试,进入本市民主党派市委机关工作,先后从事统战宣传、参政议政等工作;后面又到市政府办公厅,从事建议提案办理工作,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打交道,后面还做了几年纪检监察。2019年离开机关,进入市属国企工作,现在在上海地产集团工作。上海地产集团主要致力于打造成为上海最重要的城市更新平台,包括区域整体开发、旧区改造、城中村改造、保障房及租赁住房建设运营管理、美丽乡村建设、黄浦江码头岸线投资建设管理、滩涂生态、开发区建设和功能提升、大众养老等。洪晓敏师兄现在主要从事行政和战略研究。
当问及为什么选择这一行业时,洪晓敏师兄回答到:“没有人生规划、没有职业规划,都是走着走着就走成了今天。非要找点理由,可能是以前工作接触了几年城市建设、城市规划、世博发展、旧区改造、城市更新……,完全是机缘巧合,当年种下的因、现在结出的果罢了。”。
职业转折:每次选择,都是一次转折
洪晓敏师兄的每次工作变动都是跨系统、跨行业地变换,虽然从个人发展上来讲是吃亏,但洪晓敏师兄认为,对他个人的一生来说,每次都是新的挑战、新的开始,逼着自己重新学习新知识,对个人而言不啻于是一次次蜕变与新生!每次选择,就是一次转折。
从校门到机关门、从机关们到家门,有人说他这就是典型的“三门干部”,他一般不置可否、一笑了之,外人只是“人云亦云”,光看表面又怎知道所谓的“三门干部”没有经历过社会的磨砺与摔打?现如今机关确实相对稳定,但公务员职业发展确实也是一眼可以看到头,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从事公务员这一职业,还是需要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和社会需要作出选择,且人生不同时期有不同追求,既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一棍子打死。
就业建议:以不变应万变
以洪晓敏师兄的实际经历与了解,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候最看重的大学毕业生品质是——本色!
简历有人包装,但做人的本色无法包装;所以大学毕业生与其打造好人设好品质,还不如脚踏实地,提高个人自身修养,从言谈举止、接人待物、礼仪礼貌等细节做起。洪晓敏师兄认为:以不变应万变,用人单位与大学毕业生最后就是一个匹不匹配、合适不合适的问题。
兴趣爱好与习惯
洪晓敏师兄的主要兴趣爱好还是淘书。大学时代他就开始每个月把四十块钱的大学生补贴买一到两本好书。他说道:“1个月就算1本,1年积累下来就至少12本,10年、20年积攒起来就是可观的个人藏书。”。
洪晓敏师兄坚持健步行,每天步行不少于一万步。尽量坚持自律的生活。洪晓敏师兄,每天按时就寝和起床,看似简单的一件事,每天、每月、每年坚持下做去,就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人一生的修为,莫不如此。
对即将工作的学弟学妹的建议
作为过来人洪晓敏师兄说了三点感悟,供学弟学妹参考:
一是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用平常心对待就业。
二是在校时间就踏踏实实做好学生的学习本职。任何专业都先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功,任何看似无用的努力最后都可能在将来发挥作用、派上用处。“无用之用乃大用”、“十年磨一剑”、“学会坐冷板凳”,这些当年一直挂在历史系老教授们嘴边的口头禅,洪师兄现在越来越觉得是金句!洪师兄告诫我们:聪明人更要用笨办法,学习曾国藩“扎硬寨,打死仗”的笨功夫。
三是尽量做到“一专多能”。先掌握好一门专业技能或学好所在院系的专业本领,这是以后踏上社会安身立命的根本。学习不要自我设限,各种知识都可以涉猎,博采众长,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拓展兴趣爱好与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