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级中文系田家硕:俯首实干 砥砺歌行

2022-02-21|校友走访

16级中文系田家硕:俯首实干 砥砺歌行

走访人:2020级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石博


田家硕学长201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后的他作为山东省定向选调生,回到了山东济南,目前供职于山东省总工会。


归来——历尽千帆,反哺家乡

作为一名本硕均就读于上海,对魔都有着深切感情的学生,选择回归故土的决定似乎并不好做。学长回忆,自己归来建设家乡的想法源于与复旦中文系陈引驰教授的一次对谈。陈教授谈到,胡适当年在哥伦比亚获得博士学位后,毅然决定回国,并在《文学改良刍议》中写道:“我们回来了,一切都将不同。”这句话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田学长心里。2018年,学长从中文系毕业时,获得了“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的荣誉称号,然而,学长还是在扎根魔都和建设家乡之间选择了后者。谈及原因,他说道:“现在家乡吸引人才的政策越来越好,在基层也有广袤天地可供我们成长历练。”


工作的前两年,学长来到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鱼城镇挂职锻炼。“读万卷书”,也需要“行万里路”。到家乡基层去磨炼、去接地气,看似是找苦吃,学长风趣地说:“多当一当‘热锅上的蚂蚁’,去熟悉基层、懂得基层,终究会夯实成长的基础。”


成长——广袤基层,锤炼本领

“说一开始就能适应,那是假话。村里各家各户、大大小小的事都会找上门来。”面对初到基层的繁重工作,学长不断地探索有效可行的工作方法。“我的工作经验就是要与村民们一条心,让他们明白我和他们是站在一起,一荣俱荣的。”在这一过程中,熟悉的乡音拉近了学长与村民之间的距离,将脱贫干部和村民的心紧紧拴在了一起。


刚到村子里时,摆在学长面前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使一个集体经济空壳村实现产业振兴。“为了老百姓的这份指望,我们进行了从0到1,从无到有的攻坚,从一份省级棉花质检报告开始,确定了以‘党支部领办,村委会+公司合办’模式的村集体经济产业——巧嫂被业”。然而,“巧嫂被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面对第一次竞标的失败,学长意识到,规范的产业不仅需要有规范的产品,更应该有规范的市场意识。畏难情绪和惯性思维就像两座大山,不把山移走,产业就发展不起来。面对第一次失败,学长连夜召集所有村民股东连夜碰头,剖析问题,下定决心改善。村里会议室的灯一直亮到凌晨2点,股东和村干部们的思绪逐渐理清,“巧嫂”的发展也重新见到了光亮。700多个日夜里,逐步成熟的理念、不容失误的产品、精益求精的质量记录着“巧嫂”的发展之路,也如同一个个坚实的脚印,在学长的扶贫之路上熠熠闪光。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路上,发生在学长身上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两年间,湾里村集体经济收入成功破40万;党群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成为了村里的新地标;健身步道能够连接进村出村两处休闲园地;村里的沟渠换上了新的高标准管道,下雨时不再怕水淹;13座生产桥让村民安心往返田间地头;更加繁密的绿化让老村有了新的生机……披星戴月、烈日炎炎下,脸晒黑了,可学长的心却越来越亮堂。


奋斗——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在完成两年的基层锻炼后,学长回到了山东省总工会开始了新的工作。工会的工作紧张有序,时常需要加班完成,但当看到自己手头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学长仍然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工会起到了联系服务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的职能,因此我们的工作责无旁贷。”学长目前就任于权益保障部,主要负责就业创业、服务农民工、助力乡村振兴等工作。


“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学长始终铭记作为一名选调生的初心,从创立“巧嫂”到如今的权益保障工作,学长感叹说,庆幸有机会能用脚步丈量家乡,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并为脱贫攻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相信在未来,还会有更多像田家硕学长一样的有志之士,在选调工作中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书写青春最美好的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