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级史地所博士张健:学与教的并行

2022-02-21|校友走访


09级史地所张健:学与教的并行

走访人: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1级硕士王征帆

张健师兄是我校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09级博士校友,2012年获博士学位,现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任教于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忆:复旦求学

张师兄的复旦生涯主要集中在攻读博士期间,师兄回应了众多研究生同学针对博士阶段学习期间所关切的一些问题,提纲挈领地分享了三年史地所的求学之路。张师兄一开始就讲到,若按攻读博士的三年学制计划安排,与硕士阶段的学习类似,博一往往也是有多门必修课和选修课,但博士阶段的课程,研究方向更为集中。由于历史地理学研究本身所具有的交叉与综合的多重特性,以及研究任务的多样与多层次性的客观需求,需要不断拓宽学术视野。由此,历史地理学博士阶段的学习,更需结合个人的研究方向,在学习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扎实积累,进而有所创新。复旦素有浓郁而自由的求知和学术氛围,尽管是处于紧张的博士学习阶段,建议将来计划读博与博一的同学,可以在时间与精力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选修或旁听其他课程。张师兄回忆了当时他读博期间除了选修史地所诸多老师课程,也选修了其他学院的相关课程,如人口研究所开设的《GIS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人口地理学》等课程。

张师兄师从历史地理学家满志敏先生,他回忆了曾经与满老师的沟通和交流过程与诸多细节,尤其是谈到论文写作,一次次地交、一次次地改,促使了论文写作能力的逐渐增长。师兄也对这个过程做了一个生动地表达:“向老师求教过程,总归是要让老师看到自己每次修改的成效,换句话说,得让老师看到自己是在不断的发生着或多或少的提高!”在一次次地对自己要求的提高的过程中,学术成长也在悄然发生,这些主要体现在,有对过往曾经幼稚想法的纠正,有对个人研究方向更深层次的探索,亦有对学术表达能力的锻炼等等诸多方面。

到了博二和博三,大部精力便投入到论文上了。攻读博士的最终最有代表的成果,当然是博士论文,但这背后的很多工作并是不全以几十万的文字形式呈现。一方面,如大量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特定研究方法的甄选等等,这些论文背后相关庞杂的工作,往往是论文得以有条不紊推进过程中强有力的支撑条件。另一方面,我们的研究归根结底是植根在前人研究上的,不太可能轻轻松松就另辟蹊径,动辄就夸夸其谈填补空白等显然是臆断之行,由此就要求我们必须沉下心来,静坐冷板凳,体悟与反思前人研究成果,借鉴和推进前人研究方法。

行:高校任教

近年来,人文学科博士的就业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相当一部分硕博士毕业生选择进入中学工作,张师兄也就这一问题做了回应,并大致叙述了自己曾经毕业时针对就业去向的一些考虑,以及最终进入高校的些许感悟。

显而易见,扎根基础教育的中学较多的是基础知识传授,且受限于中学生升学压力,较难做到要求学生具备研究性的学习。与之相比,高校既有面向本科时的基础知识教育,又有在研究生教学和教师科研时对已有知识的不断创新突破——即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伴随的则是教学相长,即贯穿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工作,是一种传承与创新的双重过程。踏踏实实为人,积极乐观工作,接地气的做事,勇于任事且敢于担当,应是我辈青年学者的一种社会责任和学术情怀。

感:教学相长

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身为一名高校教师,与学生的相处,都是教师幸福感和成就感获得的主要途径之一。张师兄既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历史地理学相关通识教育课与专业必修课,同时也作为硕士生导师指导学生。于来自不同专业选修课程的本科生而言,成就感和幸福感往往来自课堂上能够做到深入浅出的将学科学术研究思想进行贯穿与表达,甚至有时在枯燥的理论内容讲述中,不惜为了让本科生沉睡的脑袋抬起、亮屏的手机收起,针对历史地理事件进行“趣说”,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兴趣与问题意识。而对于需要三年相处、深入指导的硕士生而言,幸福感和成就感就是来自历经一次次的学习汇报、交流,从研一的综述练习,到研二的具体问题探究,再到研三的学位论文写作,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论文写作能力的不断成长过程。作为八零后的张师兄,似乎也更享受作为学生的兄长而非单纯的老师:看着彼此共同成长、有所成就,与学生一同前行。

无论是职业,还是学业,只要一步步前行,未来总会在我们眼前逐渐明晰。随着访谈的进行,三年复旦生活的回忆也在师兄的脑海中不断浮现——仿佛回到了求学时繁忙却充实的日子。最后,伴随回忆而来的,是师兄对复旦学子的诚挚祝福:愿各位学弟学妹学业有成、前程似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