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级化学系叶森:发现所爱,沉潜十年

2022-02-21|校友走访

09级化学系叶森:发现所爱,沉潜十年

走访人:21级生命科学学院 黄子扬


叶森校友是09级化学系本科生,本科毕业后进入香港大学攻读有机合成专业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获得专门奖励化学和医药领域的“香港大学许磐卿研究生奖”,目前为香港大学化学生物学专业研究助理教授。同时,他也是复旦大学香港校友会理事,自然出版集团《科学报告》的编委会委员以及《传感器》客座主编,健康科普著作《谈癌不色变》的作者。


复旦求学:改变观念的舞台

叶森校友通过中学生化学竞赛一等奖保送到复旦大学,参加了复旦大学的珠峰计划,因此从大一开始,就进入实验室接受科研训练。叶森说,自己在实验室的两三年时间里,受到了系统的科研训练,有机会在本科阶段就走完一遍科研的整个流程。


谈起压力,叶森校友说,由于学过化学竞赛,本科前面的课程对他来说难度不是很大,主要的压力都来自于科研方面。在大二大三的时候,他自己进行的一个课题研究,前半年的时间里非常顺利,数据很漂亮,甚至已经接近了论文发表的标准。然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实验结果急转直下,又过了半年,他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所面临的困难已经完全超出了本科生的处理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叶森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然而,科研的结果是无情的,实验没有改善,这些压力他也只能默默承担下来,向导师和师兄师姐求助。最后,还是由实验室的一名博士师兄又接手两年,才把问题解决,发表了一篇高质量的论文。


关于在复旦期间最大的收获,叶森校友认为是观念的改变和有机会体验更多。高中出身竞赛,周围都是非常优秀的同学,叶森也一直专心学习。但来到复旦之后,他改变了观念,发现生活还可以有更多选择。大一的时候,他加入演讲与口才协会,参加了新生杯的辩论赛和演讲比赛,还在复旦青年做过一年的实习记者。在打辩论的过程中,演讲与口才协会的比自己大10岁的学长是他们的教练。每天下班之后,早已毕业的老学长都要跑来学校陪着他们准备辩论赛,仍然非常享受其中的乐趣。他还看到有人去参加主持人社团、参加乐团。叶森认为,在复旦,大家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可以在不同的赛道上发展自己,而不像原本那样只有学习一条路可以走。他发现了生活更多的可能性,也改变了自己的观念。虽然他自己在尝试过后,发现自己的兴趣还是在科研上,但他认为,从辩论中学到的逻辑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对他科研中思辨性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除此之外,叶森校友说,大三大四时的研讨型课程对他帮助很大。在这些课程中,每个小组除了做课题,还必须把自己的课题用ppt总结后做汇报,再由老师点评。“在未来的人生生涯中,包括做科研、去商业性的场景等工作,其实都是做总结和汇报。”。虽然从事的是科研工作,但叶森校友仍然认为,科研收集数据很重要,但如何把自己的工作讲好、让别人信服,同样是科研中关键的部分。


科研沉潜:做训练有素的怀疑者

在这些年的学习和科研经历中,叶森总结了两个关键词。第一是“沉潜十年”,这是北大钱理群老师劝诫年轻人的话,提醒年轻人不要太着急,要沉淀下来。第二是“做训练有素的怀疑者”,这句话是复旦化学系校友、北大教授严宣申在一次竞赛培训的时候给年轻人的忠告。在科研中首先要做足够的学术训练,但在训练的过程中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能成为训练有素的“工具人”。


对于做研究的驱动力,叶森说,一方面他需要在其中得到及时的正反馈,进行自我激励;另一方面,他会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做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他用肯尼迪总统关于登月计划的评价来说明自己的想法,“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not because it is easy, but it is hard”,要选择做困难但是更有价值的事情。


寄语同学:选好课题,训练思维

问到对研究和学术的看法,以及对处在学术研究中同学们有什么建议,叶森校友说,一定要做好的课题、有价值的课题。如果一个课题,一眼就能看到结果,那么就很难说有意义。这样的课题在刚接触科研时,当作科研训练是可以的,比如由导师划定一个框架,需要做一些实验来补充,不需要太多逻辑思考。但是,如果要自己做学术研究,就需要仔细考量,做没有那么明显、但是又比较重要的课题。尤其是对于博士生来说,有五年时间,更可以把一个领域研究得更深入透彻,取得更大的突破。另外,最好也不用随大流、跟风做研究,一方面这样的研究也不见得有价值,可能沦为灌水;另一方面竞争者众多,如果速度不够快,很容易被抢先,也难以保证论文质量。


论文写作需要把自己课题的故事讲好,擅于此道的叶森依然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他认为,写论文必须对自己的课题有信心。这种信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自自己对自己的批判思维,不断地质疑自己,数据是否支撑自己下这样的结论,自己讲的故事是否超出了科学允许的边界。只有自己先反复思考,才能建立起真正的信心,在面对他人对文章的质疑时才能有底气。另外,广阔的视野可以让故事更完整。如果对自己课题的基础原理和下游应用都有了解,就能以更高的视角来写作,把课题作为某个大图景的一部分,这样形成的故事会更有吸引力。


科研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叶森认为,在研究生阶段也要想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虽然有很多同学读研究生目的是为了向学术界发展,但是以目前教职竞争的激烈程度,想要真正留在学术界是非常困难的。即使从哈佛大学的博士毕业,大部分也无法获得教职,甚至大部分研究生最后都不会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平常的科研工作是无用功,恰恰是在这个过程中养成的良好思维习惯、调研能力、逻辑写作能力,会成为做任何工作的基础和优势。因此,要在科研中注意训练自己的思维,养成能受益终身的习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