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级化学系王建平:持续学习,超越期望

2022-02-22|校友走访

81级化学系王建平:持续学习,超越期望

罗阿淋

个人简介:复旦大学化学系校友王建平,生于1964年,山东省人。1981年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硕士期间师从郁祖湛教授,1988年硕士毕业,并留校在化学系任教。1991年进入杜邦,曾担任过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杜邦安全和保护业务平台亚太区营运总监、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杜邦兴达单丝CEO及杜邦其他业务部门的亚太或大中华区业务部门负责人等工作。


从教室到公司

建平学长和复旦有着不解之缘,1979年起便进入了复旦附中学习,之后考入复旦化学系学习。1988年夏,硕士毕业的建平学长顺利留校,成为了本科生辅导员,同时在电化学教研室开展表面化学理论研究及担任电化学实验的教学。在学校的日子是自由、紧张和快乐的,留校工作三年及成立家庭后,建平学长也面临着职业发展与家庭生活和责任平衡的选择。在取得了校领导和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后,他主动离开了大学这座知识分子的庇护所,加入了化工行业的巨头——杜邦公司。


当时的杜邦刚成立了浦东改革开放后第一家由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外资企业,也是中国的第一家农业化工公司。研究表面化学的建平学长,作为杜邦农化的化学工程师也参与了工厂的建设,负责实验楼的建设并支持制剂生产车间的开工建设。通过和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交流学习,他在四年多的时间里熟练掌握了配方工程师必需的技能,并有效地开发新产品支持中国及东南亚的除草剂业务发展,并在1996年获得了杜邦农业部的全球产品开发质量奖。


从科研到管理

离开工作近五年的实验室后,公司交待给他的新任务是与国内农药生产企业在中间体国产化方面的业务合作开发,此时的建平学长向着更高的目标发起了挑战。1995年夏,时处改革开放早期,法规尚不健全,国内厂商对杜邦的农药产品多有仿制,损害了公司的利益。建平学长的工作就是与国际化的项目小组一起努力与仿冒相关产品的工厂接洽,探讨通过授权生产农药中间体的方式展开合作,既可以帮助杜邦缩短国内市场的供应链,也授予了中小厂商合法的生产地位并且帮助国内化工企业提高工艺技术及质量和安全管理,从而实现共赢。因为工作开展出色,六个月后又兼任了全国小麦除草剂的产品经理。


从1991年到2006年,建平学长凭借过硬的业务水平,用15年时间成为了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而后又成为杜邦公司第一位在中国大陆成长起来的员工并在中国大陆管理一个业务部门的全球业务,成就的背后是他从教室走向产业化公司,从科研跨越到管理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在复旦所接受到的良好的逻辑推理和严格严谨的训练,在建平学长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科研上解决问题的逻辑是:课题调研-实验设计-结果分析-调整设计-再试验......对应在商业上解决问题的逻辑是:背景调研-市场统计-竞品/技术分析-市场战略设计-战略实施......”。学长认为当今社会不再信息匮乏,信息对每个人都是公开透明的。因此对信息的解读、对事物本质的洞察,也就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显得更加宝贵,这也正是复旦学子们的长处所在。


亚里士多德说过“时间是对变化的度量”。建平学长在过去几十年的职场经历可以用丰富多彩来形容:从老师到工程师,从科研人员到管理者。我们在惊叹这种“行万里路”的气魄、胆识和过人精力的同时更要看到学长时刻践行“读万卷书”的坚持。


寄语学子

建平学长在他的职业生涯中,经历多次重要的角色转换。而即将步入职场的应届毕业生们,正面临着他们人生道路上又一次重大选择带来的焦虑与煎熬。金融行业光鲜亮丽,体制内则旱涝保收,在职业选择的问题上建平学长没有直接发表意见,而是站在方法论的角度为后辈们总结了在职场中最为重要的两种能力,一是快速学习的能力,二是超越别人对你期望的能力。建平学长感念复旦十余年的求学,培养了他这两种能力,此后的岁月也一直践行并受益于此。


结合自身的经历,学长认为人的社会身份会时常改变,而不同的社会身份会对人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要学会持续学习,“学习曲线要足够陡峭”。只有不断地迭代认知,不断刷新自己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能有效合理地预判未来。


项目管理上有个词叫期望管理,意思是适当降低别人对你的期望,而建平学长对此有不同的理解。他认为我们做事的时候要尽可能地为别人考虑,最后交付成果的时候要尽可能超出别人的预期,这种不断给周围人带来惊喜的能力才是期望管理。建平学长举了一个小例子,1995年他在从实验室技术人员转向业务开发的时候对财务模型知之甚少,但通过积极思考和学习,主动做了一个财务模型并在项目中得到了成功的实践,获得了合作伙伴和项目领导的认可。“我们应该把做题的能力转变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年轻人第一份工作”的选择上,建平学长认为青年人应该选择“正当的、规范的”公司,要和身边优秀的人一起工作和学习,一开始就养成好的工作习惯,努力成为一个“正直、正义、有着自我驱动力”的人。此外,学长还提醒到,复旦的学子们应该做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在喧嚣的社会里“静下心,慢慢来,宁静致远”。


今天,年轻一代复旦人面临着各自的选择,续写着各自的故事,演绎着各自的人生轨迹。参考学长的经验之谈,也许不无启迪之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