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璇:我的复旦记忆

2020-06-03|校友走访

有些事,越久越想得明白。

有些景,越远越看得清晰。

有些人,越是天各一方,越是烙印在心里。

比如我的复旦记忆。

  

记忆之一:考试

2005年考入复旦,最直接的原因是这里有全国唯一的手语语言学博士点。身为聋人的我,希望破解自身语言的奥秘。而复旦中文系的龚群虎教授,堪称中国手语语言学的奠基者。

手语也是一门语言。其实报考这个专业并不容易,需要有语言学的功底,需要会手语、懂聋人,据许多“过来人”说,考博时还必须搞定那个传说中很恐怖的文科综合知识测试。

机缘巧合,我的本科专业是文史哲兼修的国家人文科学试验班,这使我有了必要的知识储备;我的硕士专业是汉语言文字学,正好和所报考的语言学对口;我自身是聋人,会手语,硕士论文即以此为题。因此,老师是欢迎我报考的。

面对考试,我需要比别的考生多过一“关”,因为通过助听器听到的声音会扭曲变形,我听中国人说话尚且有困难,肯定无法正常完成英语听力测试。所幸,学校参照国家相关规定,给予我考试时的合理便利。英语中的听力部分我不需要作答,最终成绩阅卷老师根据笔试得分进行换算。最终,我顺利上线并通过面试,被复旦录取。至今,我仍是导师所带过的学生中唯一的聋人。

  时至今日,高校和用人单位对残障者的“拒绝”偶尔仍会见诸报端。如今的我,本职工作之外兼任中国残联主席团委员、重庆市聋人协会主席,履行着为残障者“代表、服务和维权”的职责。十五年前,母校的开明接纳温暖了我;而如今,我又通过自身的努力,将这点点星火传给他人。



 

记忆之二:舞蹈

离开复旦十一年来,始终没有同研究生心舞舞蹈团断了联系。

心舞的前身是我2005年刚进复旦建立的研究生舞蹈队。舞蹈是我最大的业余爱好,曾在地方残疾人艺术团当过多年兼职演员。当时的我本想在复旦寻找“组织”,但研究生会文艺部告诉我,没有现成的舞蹈队。“但是,你可以自己建一个。”“我来建?我可以吗?”“当然可以!”部长的语气虽然平静,却肯定得不容置疑。于是,我犹犹豫豫地开始了尝试,自个儿在光华BBS上招队员,自个儿找音乐剪音乐,自个儿每天拎着音响去北体练功,自个儿召集人马排练群舞……创作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有时一台晚会我能独自策划和排练三四个节目,甚至“跨界”参演过越剧和话剧。

其实最开始,研会对我们的期待只限于“晚会时能有几个人拿着扇子在台上跳跳烘托气氛”,但过了两三年,我们已经用《千手观音》、《踏歌》、《溜溜的康定溜溜的城》惊艳全场。在研工部的支持下,也曾和上海残疾人艺术团同台演出,也曾做过现在想来其实很幼稚的古典文化专场。之后,慢慢有了愿意来继续做舞蹈队的朋友,也有了经费请专业老师,舞蹈队变成了“心舞”舞蹈团。我走后,它一直发展至今,期间甚至拿到过复旦五星社团的荣誉。

如果没有当时犹犹豫豫的开始,又怎会有后来不可思议的一切?我又怎会发现自己竟然还有做这些的能力?惟有天高,鸟才可飞;惟有海阔,鱼才能跃。复旦向来给学生充分的信任和极大的自由度,这也是我对复旦始终怀着深深情感的原因之一。


  

记忆之三:离别

人之一生,总在面临各种各样的离别。

我记得,2009年的夏天,我很不舍。

写博士论文,是如同脱一层皮的痛苦体验。终于解脱了,而扑面而来的离愁又是那样地猝不及防。

我并不是一个喜欢到处晃荡的人,在校园里的活动轨迹颇为有限。记忆中印象深刻的是在北区常能偶遇红衣喇嘛,胡子叔叔和模特姐姐,这几位颇为传奇的人物。还有某年大雪成灾的寒假,那年我没回家,学校专门请我们留校学生到教工餐厅吃年夜饭。陈立民书记守在门口,见了我,含笑深鞠一躬,我手足无措!

短短四年,我记得本北高速路上的银杏叶,记得光华双子塔间诡异的妖风,记得老旧的文科楼和相辉堂,记得南区经典的糯米包油条,记得非洲街可的和罗森的美味盒饭。

当然也记得感情内敛但其实超级呵护我们的导师,记得当时接触不多但一直关注我到毕业之后的研工部领导们,记得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总体关系都不错的室友,记得舞蹈队里跟着我学了很多舞的姐妹,记得北区体育馆负责场地的短头发爽爽朗朗的方老师,记得去跟专业老师蹭过课的越剧社与昆曲社。

记得答辩时毫无着装规范意识的我竟然傻傻穿了一件带水钻的圆领T恤。

记得毕业典礼上为我拨穗正冠的严肃的俞吾金教授。如今他已与世长辞。

记得办完离校手续之后,我在北区慢慢地走,慢慢地看,希望记住目光所及的一切。离开的时候,我发了一条QQ说说:放下荣耀,背起行囊,把你的名字刻在我心里。

人生是什么呢,是小舟泊岸,终又扬帆待发。是日照金山,浑然忘却风雪严寒。是倦鸟归林,却踟蹰不知所往。

一些不能想通的事,交给岁月,终究会慢慢释怀;一些不能忘怀的人,交给岁月,模样反而会愈来愈清晰。

因为它是专属于我的复旦记忆。

 

作者介绍:郑璇,女,1981年生,2岁失聪,2009年于复旦获博士学位,为复旦大学校长奖、光华自立奖特等奖得主。毕业后投身西部聋人高等教育十年,获全国自强模范、全国最美教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手语和盲文研究中心成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