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级新闻学院石渡丹尔:甘做“星星”的守护人

2022-03-01|校友走访

09级新闻学院石渡丹尔:甘做“星星”的守护人

赵小妞

自闭症儿童,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在漆黑夜空中独自闪烁着。


简介:石渡丹尔,复旦新闻学院新闻专业09级校友,并直研同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时期还与朋友一起成功创建复旦飞盘社。毕业后,其决意投身公益事业,现任上海曹鹏音乐中心常务理事,负责天使知音沙龙及其相关的爱咖啡、爱课堂等关爱自闭症儿童的公益项目,同时打理上海市曹鹏公益基金会事务,为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问题尽心竭力。


陪伴一生的选择

复旦本硕、创建复旦飞盘社、担任新闻学院团学联体育部部长、参与校友会各项活动、擅长摄影……毕业之际,石渡丹尔学长拥有一份再完美不过的履历,但他没有去追求兴趣、爱好或者更多的财富,而是选择和家人一起投身关注自闭症儿童的公益事业。在他看来,兴趣可能会变化,工作也许会更换,但公益事业可以伴随人的一生,“那不如去做一件陪伴自己一生的事情吧”,而他确实在默默地、精心地坚守着这一选择。


步步落地的完善

天使知音沙龙项目由石渡丹尔的外公和母亲所创建,其母亲偶然在杂志上发现音乐可能对自闭症有帮助,也为了尽可能为社会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回馈,就开始了未曾有过的尝试。当时的石渡丹尔只是一名大一学生,但已经以志愿者、记录者的身份参与到项目之中。


最初的公益方式是为自闭症儿童及家长进行音乐演奏,最开始的时候,孩子非常吵闹,有头撞墙的、地上滚的,还有不停重复说话的,让人不知所措。但经过半年的演奏之后,孩子们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了,开始安安静静地听音乐,甚至产生了喜欢的感觉,于是志愿者团队尝试教这些孩子演奏乐器。家长们起初是不抱期望的,因为自己的孩子甚至无法完成一些基本的行为,但志愿者团队选择了迎难而上、反其道而行,要想被社会接纳,自闭症儿童必须有所改变。


选择的第一个乐器是木琴,让四五个孩子一起敲同样的音乐并唱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首先需要打开耳朵,因为他们要打出整齐的节奏,其次需要集中注意力去看谱子、记谱子,而唱则是为了打开他们的嘴巴,毕竟语言和交流障碍是自闭症儿童较为明显的缺憾之一。令人惊喜的是,孩子们真的慢慢地和志愿者有话说了,志愿者也坚持不懈地发掘每一个孩子独特的表达方式。


教到第三年的时候,由于孩子们的进步微乎其微,团队一度有了想要放弃的念头,但是家长们积极而珍贵的反馈又点燃了他们的信心。石渡丹尔学长提到了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其中一个自闭症儿童,十五年来从未跟与父母交好的且住在自己家对面的叔叔阿姨打过招呼,但突然有一天看到对方说了句“叔叔好”,在对方和其父母看来,这是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仿佛“吃了什么神丹妙药”。家长们的充分肯定让团队更愿意去尝试和突破,现在,孩子们的铜管五重奏成为了交响乐团的一个王牌,团队也可以自信地说“音乐也许是打开他们自闭的一个比较好的方式或者捷径”。


需要帮助的不仅是自闭症患者,而且是整个家庭,那如何满足家庭的需求呢?石渡丹尔学长认为最重要的是教育,但目前并没有适合于自闭症儿童的体系化的教育模式,于是团队策划了“爱课堂”项目,自己请老师、开暑期课堂。课堂不是按照年龄划分的,而是按照知识水平层次,因此大班和小班里都分别有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重复就是力量”,通过一遍一遍的教学,孩子们有了变化,“我第一次知道我的孩子不是傻瓜”,这大概是家长所能给予的最高评价了。另一个准则是把这些孩子当作正常人来教育,因为如果不以正常人的标准来要求,这些孩子就仍然是特殊的孩子,别人也只能区别对待,那就无法真正的融入正常生活。


融入社会还需要真正的实践,这也是“爱咖啡”诞生的原因。通过咖啡培训的孩子开始上岗实习,志愿者们则不是简单地来消费,而是花出自己的时间来跟这些孩子交流、沟通,以期改善他们的语言逻辑思维和社交障碍,让孩子们真实地感受和走入社会。一部分孩子还去了真正的咖啡馆体验工作,被暗访的顾客表示完全看不出谁是自闭症患者,反而认为其服务态度非常好,石渡丹尔学长说这证明自闭症患者是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的,团队也因此有了更多的动力去继续为此努力。


养老同样是自闭症患者的迫切需求,因为他们很难被养老院接收。慈善信托和爱之星意定监护组织就是在为自闭症儿童以后的生活做打算,使其在父母去世之后也能够得到保障。


天使知音沙龙的整体项目已经颇具成效,但石渡丹尔学长及其团队并没有止步于此。2021年,上海市曹鹏公益基金会成立,一方面希望建立属于自闭症患者的专业性学校,为其提供模式化的、体系化的、切实符合实际需要的培训和教育,另一方面希望通过与其他专业团队的战略合作,争取到一个专门接收自闭症患者的养老社区。目标的实现需要充足的规划与准备,道阻且长,石渡丹尔学长表示:“还是不知道会什么时候落成吧,但是我相信是肯定会落成的。”


精准公益的心得

石渡丹尔学长及其团队是较早关注自闭症儿童的,可以说他们见证了国内关于自闭症的公益事业的发展历程。时至今日,自闭症群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4月2号世界自闭症关注日,媒体发声、人们自发的蓝灯行动等等,都会让人们更多地认识和理解自闭症,对此学长感到非常欣慰。


“我们也不想说把这个规划立的太高,比如怎么到全国啊、到全球啊,没有!我们就是觉得说我们只要树标杆,告诉大家说,什么不行,我们去完成什么,他们(自闭症儿童)可以!”


但需要警惕的是,公益从来不是简单的献爱心,石渡丹尔学长提到了“精准公益”这一概念,也就是被帮助者到底需要什么。学长分享了一位农村教师的经历,这位老师接受了支教以后走出了自己的村庄,但他认为自己应该回去、甚至最初就不应该出来,城市里面的人往往会带来物质欲,农村孩子会对城市生活很向往,但是他们去了城市以后,面对的是极大的打击和破灭,因为其远远跟不上整体的节奏,“他说还不如我在山上放飞地跑的这种开心”,公益应该带过去更实际一些的东西,比如现代化的种田技术。


回归到自闭症,自闭症儿童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石渡丹尔学长认为,目前就是教育,但不是教授勾股定理的那种教育,而是关涉其生活能力的教育,比如怎么坐地铁、怎么去超市购物、怎么跟人打交道,这些才是他们更加需要的,而公益希望做的就是提供更专业化的教育。


说给学弟学妹的话

石渡丹尔学长唯一的建议就是“好好享受自己的大学生活,珍惜每一个参与的实践和瞬间”。学长一直喜欢记录校园的角角落落,“我敢说我见证过在复旦校园里面的24小时,无论是两点、三点、四点、五点、六点到晨跑,还是晚上十点以后大家在那边自习,自己都有去经历过、拍过,然后甚至是比如说现在已经拆掉的一些地方,其实你看这些照片的时候,真的是回忆满满”。学校还有一种独特的氛围,“对于自己的一个向上的驱动力”,而“到了外面可能只有退步,没有进步”。

希望我们都能以自己的方式享受在复旦的每一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