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级微电子学院杨吉喆:贡献力量,为城引才

2022-03-02|校友走访

2013级微电子学院杨吉喆:贡献力量,为城引才


走访人:20级微电子学院本科生 柯小月、胡鲲鹏、田慧楠、周天怡


一个明媚的冬日午后,和煦的阳光洒进阳台,我和几位同学在约定好的时间进入腾讯会议,杨吉喆学长也如约出现在了会议室中。眼镜架后清瘦的面庞透露着曾经作为微电人的严谨与勤恳,初见问好时和蔼的微笑也体现出学长作为政府部门工作者的沉稳亲和的气质。


杨学长于2013进入复旦大学就读本科,2017年升研,是我校信息学院-微电子学院硕士,毕业近三年,担任南京市市委组织部人才一处工作人员。出于对微电硕士从政的特殊经历的好奇,我们先围绕杨学长的职业选择进行了提问。杨学长谦虚地解释道因为自己在专业学习中逐渐感到自己在微电子专业的学习能力有限,几年的学习经历让他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不在科研,但他心中依然燃烧着报国的青春热血,于是另辟蹊径探索出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我可能是属于懂微电子知识的人里面稍微能写一点东西的,另外一方面呢,也可能是人民公仆里面稍微懂一点芯片的。”杨学长半开玩笑地说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方针,杨学长所做的工作主要负责搭建引才平台,提高城市影响力,增强城市的人才虹吸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有一句谆谆教诲:“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炼”。杨学长认为年轻人必须要培养能吃苦、敢吃苦的精神,要能干事、想干事。他说:“我们单位,有一篇很经典的文章叫《组织部的灯》。每天晚上,我们很多办公室的灯经常亮到凌晨,凌晨一两点的南京我经常看到。有一次,我们负责一个计划申报,整理材料经常到凌晨一两点,那个过程觉得很苦。但最后我们申报的结果非常得好,包括人才入选了相应计划,发展状况良好,做出了很多科研成果,最后包括企业成功的上市,其实心里还是很有成就感的。”杨学长在讲述这番话时,眼中闪着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自己就是选择了一条曲线“造芯”的路径,通过引进与服务高端人才,为南京市乃至祖国的科技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让微电子人能更好地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做出贡献,也算是一种殊途同归吧”。


对于我们提出的关于考研、选调生考试乃至生涯规划的问题,杨学长真诚地给我们提出了如下建议:“第一个,要勤学苦练,磨练才干。第二,对于人生规划,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因为大二很快就将结束,大家要早做准备,无论是工作还是考研,以及其他人生规划,大三的时候应该都会确定下来,大家需要明确自己的方向并保持行动。”杨学长的言语中满溢着殷切的期望,体现着他献身报国事业的赤子情怀。无论是投身微电子领域,或是出于兴趣的考虑另辟蹊径,服务于祖国科技事业发展,我想,这都是一个复旦微电人对初心使命的践行方式。


而谈到当初在就业选择与人生规划过程中母校对自己的影响,杨学长衷心表达了对母校、院系的教授与同学们的感谢。“我非常感谢我们当初的指导老师,也就是范益波教授,包括我的父母以及同学们,因为当我提出想考选调生时,第一时间得到了他们的支持。范老师让我从平常的学业中腾出了一部分的时间来准备选调生考试;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起初我不是我们班级支部书记,但是考虑到我要走这样一条路,书记和同学们就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最后还要再次感谢复旦大学基层就业协会,它给我提供了在虹口区委组织部挂职锻炼的机会,让我对以后的工作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而且在后面的考试准备、就职前的培训上也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帮助。”


回顾在复旦的六年时光,杨学长的讲述中难掩对学校那段青葱岁月的留恋:“现在在工作中,我还是经常回忆起我们当初一起在宿舍里,一起上课,一起参加活动的那些时光,那是属于一辈子的宝贵的财富。我们的母校复旦大学,真的有一个很好的氛围,学校希望我们有一个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去选择自己的道路,去书写自己的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