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级中文系李姝:找到自己的人生路
采写: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20级本科生 于润欣
李姝,1999级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生,2003级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喜欢的事情,可以做很久
2021年9月,由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教育厅等联合摄制的电影《守望青春》上映。辽宁省委宣传部电影处处长、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99级校友李姝,也开始了影片的宣传之路。三个月来,从《守望青春》主人公刘威的原型曲建武所在的大连海事大学开始,李姝校友和主创人员们已经走过了北大、清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等近十所高校。
李姝校友是可以“把一件喜欢的事做很久”的人,对她来说,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工作,是一件幸运的事情。李姝校友自2006年从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之后,通过考公的方式回到自己的家乡辽宁沈阳,进入了辽宁省委宣传部工作,在文艺处工作了15年多。2018年,省委宣传部新增设电影处,主要的工作是统筹规划和组织辽宁省的电影创作生产和电影行政管理,包括剧本备案、成片审查,电影院线、电影专项资金的管理以及电影公益放映。
李姝校友一直对电影有着浓厚的兴趣。进入电影处之后,从一个电影爱好者,逐渐对电影产业全链条更加了解。令她欣喜的是,如今,国产电影越来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近几年产生了很多非常优秀的国产电影。
组织电影创作是电影处主要工作之一。《守望青春》也不是辽宁省委宣传部创作的第一部作品。辽宁是一个产生了很多英模的省份,英模也是电影和文艺作品主要表现的对象,近年来,辽宁省委宣传部拍摄了如以全国“最美医生”、省优秀共产党员、抚顺市传染病医院艾滋病治疗与关爱中心原主任邹笑春为创作原型的电影《黄玫瑰》,还有《郭明义》《雷锋在1959》《毛丰美》等,用这样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今年,他们将推出的作品是讲述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影片《钢铁意志》。与之同时的,则是影视进校园,以电影的方式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
此次《守望青春》在高校的巡映原本还有上海四所高校,这其中也有李姝校友的母校——复旦大学。但是由于疫情关系推迟到今年春天。时隔十六年重返校园,她也对春天的这场旅行充满期待。
在复旦中文系能够学到些什么
1998年,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热播。在剧中,少男少女们呼吸着青春洋溢的空气,三三两两坐在草坪上和好友聊天,或是抱着书站在图书馆惴惴不安地等待心上人的出现……这部剧包含了李姝校友对于大学生活、乃至上海的幻想。于是,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她果断选择了位于上海的复旦大学,也选择了心心念念的中国语言文学系。
可是,初入上海,在破旧的东区宿舍里,似乎里面的情景和电视剧里描述的不太一样。潮湿的天气、以及会飞的大蟑螂,这些都是李姝校友之前不曾见过的。“看到那么大的蟑螂,甚至产生过退学的想法”李姝校友调侃道,电视剧中洋气的老上海和时尚现代的国际化大都市在此后的七年才逐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不过令人羡慕的青春校园爱情,却没有在复旦发生。但是,她依然有自己的不断为之奋斗的事。
复旦中文系人才荟萃,各地高考的佼佼者汇集于此。在李姝校友身边,有着学生时代就发表作品、现在是推理作家的吴非。也有刚入校就展现出自己出色的学术才能,如今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的金理。在李姝校友的回忆中,大家没有如今年轻人广泛使用的“卷”,而是“都是在一个方向上一起向前”,互相觉得每个人都很优秀,也由衷为每个人不同的精彩喝彩。直到如今,李姝校友还是很怀念在复旦的青春。
在复旦,优质的课程、博学的老师更是不用说。每天在3108的讲座,以及中文系大师们的风采给李姝校友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李姝校友还记得那会儿骆玉明教授的课经常是早上第一节,“骆老师的课一定要坐第一排”也成为了她早起的动力。还有陈引驰教授讲的老庄哲学,在李姝校友眼中,这是认识世界和解读很多问题的方法,学习老庄哲学,也让李姝校友看待问题更加清晰透彻了。也正因如此,李姝校友在研究生的时候选择了古代文学方向,师从陈引驰教授。
在研究古代文学的过程中,李姝校友认为,“很多问题古人比我们看得还要透彻。”正因如此,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李姝校友在很多事情上都是完全不纠结的,“因为自己可以在研究的作品中看到了大部分的答案。”因此,她常常可以在看透一切之后还能高兴地往前走。
庄子在《人间世》中谈到:”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但是,读中文系并非完全“无用”。李姝校友认为,中文系对人生的建设在工作上会得到较大的显现。如今大多数工作都是在考察阅读理解和写作的能力,这些,在读中文系的过程中会得到比任何一个学科都专业的训练。
“如果能读中文系,并且能把中文系读好,是很幸福的。”李姝校友说道。
寻找你们自己的人生之路
2015年,陈引驰教授在新生开学典礼发表致辞,题目为,“寻找你们自己的人生之路”。李姝校友对导师的这句话印象深刻。于是,李姝校友也将这句话送给了复旦的学弟学妹们。
李姝校友认为,中国人的大部分焦虑来自于比较。人们需要接受自己的失败、接受自己的普通。“但是,复旦人最可贵的地方就是还能找到自己独特的地方和不放弃的地方。”
在复旦求学期间,李姝校友就不断的尝试各种活动,不断去突破自己、发掘自己的可能性。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并没有把精力放在学校内部”。她喜欢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出去走走。自己也在团学联任职,并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担任兼职教师。
一直以来,复旦民间流传着“自由而无用”这样的说法,“自由而无用”,也成为了复旦的民间校训。当然,不同人也对这句话有着不同的理解。在李姝校友看来,“自由”并非是指外在的、行为上的自由,而是回归到内心的状态,这是“形而上”的自由。
“复旦也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使命感的学校。”李姝校友补充说。从她入学时起,就在不断了解复旦的校史。陈望道校长翻译《共产党宣言》、谢希德校长对于半导体物理和表面物理的理论研究等等都对李姝校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复旦人为我们的国家、民族、为其他人幸福生活的奋斗。我也在思考,我们人生中的自由,如果最后能够回归到一个新的价值的话,其实是,我能为这个世界带来什么?”这也是李姝校友在复旦时不断思考的事情。
在复旦求学七年,李姝校友的身上已经深深打上了复旦的标签。她觉得自己身上也同样具有一种独属于复旦的气质——一种与学校同频的、却又完全开放的气质。如今,就算李姝校友已从复旦毕业多年,她也能在人海中将复旦的校友们认出来。“因为我们身上有独特的复旦的精神气质。”
进入复旦前,李姝校友认为,复旦是一所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学校。走出复旦之后,复旦给了她无限的可能。李姝校友,也寻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