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收到录取通知书到拿到毕业证书,一届又一届复旦人从世界各地奔往复旦,又从复旦走向世界各地,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母校是校友们永远的精神家园,每一位校友身上都有母校深刻的烙印,而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后辈学子的引路人。
2022年寒假,复旦大学校友会继续联合学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学生职业教育发展服务中心与各院系推出“复旦校友云走访活动”,通过校友走访的形式,促进在校生与校友之间的交流,让校友了解母校发展,助力学生成长,汇聚育人力量,传承校友文化。
寒假期间,500余名学生“云”走访了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海外部分国家的518名校友,校友与学生们开展了亲切的一对一连线交流,彼此均得到了满满的收获。
走访学生:石博(外文学院)
走访校友:田家硕(2016级中文系硕士校友 山东济南 公务员)
走访心声:“读万卷书”,也需要“行万里路”。到家乡基层去磨炼、去接地气,看似是找苦吃,但学长风趣地说:“多当一当‘热锅上的蚂蚁’,去熟悉基层、懂得基层,终究会夯实成长的基础。”
走访学生:上官凡艺(经济学院)
走访校友:王钰清(2010级世界经济硕士 上海 金融机构高级经理)
走访心声:通过此次走访王钰清学长,我感触颇深。首先,研究生阶段的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一段最后的学生时光,珍惜身边的老师同学,积极利用复旦的综合性舞台,让这段时光成为一段有温度的回忆;其次,在职业规划中,要深思熟虑选择与自己的性格兴趣相匹配的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我,让工作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生活,同时也要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走访学生:徐嘉晨(外文学院)
走访校友:梁林荣(2012级微电子硕士 浙江宁波 公务员)
走访心声:在复旦求学的时光是一段很宝贵的经历,也是人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日子,梁校友特别怀念和来自五湖四海、拥有不同特长想法的朋友们交流讨论时产生的思维碰撞,这是非常难得的经历。
走访学生:方淑芬(文博系)
走访校友:王冰(2014级文博系硕士 北京 互联网运营经理)
走访心声: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有意义的事情上。王校友说,无论大家现在喜欢什么、或者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都先选择一个方向行动起来,“动起来才能解决你们对未来就业和职场的焦虑与迷茫”。学姐还分享道,自己每次焦虑时,都会看一遍《三傻大闹宝莱坞》。里面有一句经典台词让她记忆很深:“总是担心明天,又怎能把握好今天?”
走访学生:武俊含(经济学院)
走访校友:戚克栴(1993级国际贸易硕士 北京 望华资本总裁)
走访心声:一点点长大,目标反而越来越不清晰了。学生时代的目标,是考出好成绩、考上好学校,单纯且明确。而毕业之后的人生,我们的目标又是如何?在聆听戚学长的讲述后,我便有了答案:“人总要做成点什么”,戚学长说:“要花一些时间去研究人,研究值得作为模范的人,了解他们的优点、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
走访学生:沈娇娇(新闻学院)
走访校友:蔡其佳(2001级物理学系本科 上海 基金经理)
走访心声:蔡校友特别喜欢《基督山伯爵》片尾的一段话,大意是人类最大的秘密就在于等待和希望。在自己低迷或者不顺利的时候,依然要对未来保持乐观,因为不论是人生还是股市,总是起起落落,低迷一定是暂时的,时间会带来希望和转机。
走访学生:郭元(公共卫生学院)
走访校友:孙国林(1988级预防医学本科 山东青岛 主任医师)
走访心声:孙学长讲述了自己的工作经历,提出当代大学生应当培养的品质。他提到,预防医学的就业范围很广,学预防的同学们不用感觉迷茫。他的同学有进医院、防疫站从事临床研究的,也有从事其他行业的。学医不容易,年年都是高三;当医生也不容易,辛苦、压力大。当问到为什么孙学长能坚持医生这个职业,他说他从职业中得到了“职业满足感”。
走访学生:赵易安(外文学院)
走访校友:成超(2007级外文学院本科 上海 日语教师)
走访心声:谈及复旦的求学经历时,学姐认为通识教育给她的人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一影响是“滞后”的,虽然在当时并未意识到,但在毕业后她才发现,通识教育帮助她满足了社会对知识的多元要求,她早在本科阶段就已经打开了通往各个学科的大门。在踏上社会后,各学科不再显得陌生。同时,对各学科的了解也帮助她在教学中更好地为学生提出生涯规划建议。
走访学生:李文纯(外文学院)
走访校友:张建卫(1995级物理学系本科 上海 同济大学教授)
走访心声: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德尼·狄德罗曾说,“我把科学的广阔园地,看作是一个广大的原野,其中散布着一些黑暗的地方和一些光明的地方。我们工作的目的,应该是扩大光明的界限,或者增加光亮的中心。”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张建卫学长用无尽的投入和热爱,在物理这片广袤的原野上寻找着光亮。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他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诠释。
走访学生:罗雨菡(法学院)
走访校友:刘云红(1986级中文系本科 云南 茶业公司董事长)
走访心声:无论是结束职业运动员生涯后继续求学,还是在退休之后从零起步创办个人企业,还是努力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化,都不是轻而易举能够完成的事情,但这些目标在刘学姐的坚持和努力下都逐步地达成了,因此我想用“北海虽赊,扶摇可接”来形容刘云红学姐的故事,这既是对学姐求学和职业生涯的概括,也是对我们后辈的激励。
复旦大学校友会:超越时空的阻隔,学子与校友们的连线也定将传递、分享与延续着这份源于母校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