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颖校友在新闻学院2021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寄语

2021-07-01|校友走访

上海报业集团副社长

新闻学院1997届毕业生校友季颖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下午好!

回到母校,最大的感触就是:青春,真好!

今天,受涛甫院长邀请,参加新闻学院2021届毕业生的毕业典礼,既感到荣幸,又有些忐忑。如今已是移动互联的信息时代,按照著名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前喻、同喻、后喻文化的理论,应该是在座代表后喻文化的“后浪”们,给我们这些“前浪”以指导,而现在,我能给同学们讲些什么呢?

作为一个毕业将近25年、一直工作在新闻一线的学长,在这样的场合,我没有太多的道理好告诉大家,就把对三个寻常词汇的感悟,跟大家分享。这三个词是:常识、专业、克制。

毕业典礼现场


当你们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会发现外面的世界既丰富多彩,也光怪陆离,很可能超出你们的想象。记得我们那时,有一首流行的摇滚歌曲这样唱过:“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现在看不明白想不明白的,只会更多。年轻的人们,自然会从兴奋、好奇,到困惑、迷惘,甚至愤懑、失落。但无论发生什么、遭遇什么,希望你们都能秉持一颗平常心,用回归常识、尊重常识,来认识和理解复杂多变的职场、市场、舆论场。这些常识包括,真善美的价值观、生而为人的同理心、对规则的尊重、为自己言行负责,等等。事出反常必有妖,当你看不透重重迷雾的时候,不妨让“子弹”多飞一会儿,把眼光放长远一些。

当你们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要记住专业能力专业精神,是你们安身立命、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石。出名也许要乘早,互联网造富的传奇也的确真实上演着,但那些终究只是万分之一的幸运,绝大多数人仍然需要通过努力奔跑、不懈奋斗,才能达到一定的目标。我不知道在座的毕业班同学,有多少进入新闻媒体,有多少又选择其他行业,但新闻学院几年的专业教育和专业素养,一定会在你的职业生涯留下深深的印记,也希望你把这种对专业的追求,奉为圭臬。如今从事新闻媒体工作,不再需要像我们刚进报社时那样给前辈打开水、帮老编辑记者跑腿送稿等,从办公室打杂开始磨砺,但媒体深度融合的当下,“996”“7X24”已是常态,一出生未必风华正茂,但一出道肯定压力山大。尽管如此,如果让我再选一次职业,我会用导演北野武的话来回答:“虽然辛苦,还是会选择那种滚烫的人生!”

当你们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尽情挥洒“谁的青春不张扬”的快意,也请懂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克制。这一点,作为新闻工作者体会尤深。“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担当,固然不敢忘记,可我更希望你们牢牢记住:“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记者笔下有人命关天,记者笔下有是非曲直,记者笔下有毁誉忠奸”的教诲,理性地思考、勇敢地调查、严谨地求证、克制地表达。我们要对自己投身的事业有所敬畏。即使作为普通的社会一员,在公共领域在生活圈朋友圈保持克制,也是一种真正的成熟。自律才有更多自由,谦卑的身段,并不影响内心的高贵。

最近在读一本书,《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讲述抗战初期西南联大300多位师生为躲避战火和求学,历时68天、徒步1600公里、跨越湘黔滇三省的长征之旅。大家都知道,西南联大是由北大、清华、南开联合组建的,在中国文化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好的大学,都有恒久的光荣与梦想,都有不变的坚守与传承,也都有永不褪色的家国情怀。请大家想一想,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界,能够跟这三所大学一样位居前列的,不就是我们胸前的校徽上、档案的履历里、录取通知书和毕业证书落款处那个名字吗:复旦大学。这是我们所有复旦学子的骄傲,我们这一生,也必须做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来对得起这份骄傲

寒窗四年苦,江湖十年灯。最后,祝愿新闻学院2021届毕业生们破茧而出、前程似锦、拥有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