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级新闻传播学博士后史洪智:坚定方向,潜心学术

2023-05-23|校友走访


11级新闻传播学博士后史洪智:坚定方向,潜心学术

走访同学:21级新闻学院本科沈逸寒

校友介绍:

史洪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中日关系与近代中国知识制度转型。代表作品:《日本法学博士堀江归一访华演讲及其中国影响》《新政初期的商部创设与商律编订》《古今转换与中外对接:近代“破产”概念的形成》《清末修订法律大臣的政治困境》《日本法学博士与清末新政——以交往、舆论与制度转型为视角》,出版《日本法学博士与近代中国资料辑要(1898-1919)》。

  

复旦求学

学长在2011年进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近代报刊与中国知识转型的研究。此前,他在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度过了8年硕博生活。能够从中大历史学系到复旦新闻学院,主要是阅读了黄旦教授一些报刊史研究论文的影响。作为历史学专史和作为新闻学分支的报刊史,提供了两种不同学科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视野,既给历史研究切入新闻学理论方法,又给新闻史研究提供了历史的深度广度,这突然让他有了“醍醐灌顶”的感觉。在复旦学习期间,他从将传播学理论介入报刊史研究,跳脱出了固有的学术理念——为做学问而做学问,而是站在时代发展和社会经济、社会科学变革来追寻知识与制度的渊源流变。


结合复旦求学经验,他坦言面对当下自媒体信息资讯移动传播无孔不入的时代,即使是复旦学子同样存在普遍内卷的竞争态势与焦虑情绪随时点燃的困境。面对这种普遍性的迷惘不安,首先还是要做好自己的研究工作。表面上看,青年学子纠结的是未来选择走哪条路的问题,实际上是无法把自己眼前的研究工作做好的问题。我们看到的是,身边那些把研究工作做好了的人,他们的人生机遇自然而然来到了。

  

潜心学术

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研究期间,他在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担任期刊编辑工作,负责河南大学建校100周年特刊和河南大学学报创刊80周年特刊的专家约稿。那段时间,他从北京到南京,从西安到上海,从武汉到广州……与国内高校学者的联络沟通过程中加深了学术共同体的认知。从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他转入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事新闻学专业本科教学工作,先后讲授《中外新闻史》《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经典论著选读》《新闻传播学前沿领域》《学术论文写作》等课程。担任新闻系主任后,他配合学院进行三方面的日常工作:本科生教学、科研项目的申报以及国家级一流专业、博士点的申报,而本科生教育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工作。疫情三年来,高校开展的线上教学存在师生交流不足、学术指导减少、研究进展不佳等问题,他着力克服这些困难,努力推动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学长分享了他近年来想要完成的三个学术目标:一是研究日本法学博士与近代中国的法学、政治学、财政学,日本文学博士与近代中国文学、史学、哲学关系;二是研究英国、日本、美国新闻记者在华办报活动;三是对《范长江新闻文集补遗》的工作。

  

寄语学子

对于正在进行学术研究或未来希望从事学术研究的学弟学妹,学长从学术研究选题和写作发表两个方面提供了真诚的建议:第一,学者的依托是学术研究选题。可以说,迈出学术生涯的第一步,就是所选择学术论文选题有足够宽广、深厚的容量。在一个广阔空间和有限时间里,积累你的学识,锤炼你的意志,沉淀你的素养。最重要的是在复旦大学的精神家园里找到自己奋斗和追求的榜样——一位位令人尊敬和崇仰的学者,他们始终在前方传灯燃烛,这对后来青年学人的成长非常重要。第二,加强师生之间围绕论文写作发表过程中的沟通交流。本科生、研究生要保持跟导师间良好畅通的交流渠道。在交流足够之后,许多学生在学业上面临的基础性问题都是可以迎刃而解的。第三,他希望学弟学妹要打开研究视野,要时刻关注国内国外的前沿动态,要对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了如指掌,对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越通透理解,自己的提升空间就越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