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级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博士宋丽杰:医心为民,医往情深

2022-03-07|校友走访


医心为民,医往情深

——02级临床医学宋丽杰

  

生命严冬,你共病患渡苦难;

杏林芳春,你携东风送佳音。

逐梦十载,不忘初心砥砺行;

尝尽百态,甘守平凡利众生。

  

求学经历:学医十载,师友情深

谈及宋医生的从医之路,似乎是很自然地选择:“当时从家里的意愿来讲是非常希望我去学医的,老人们也都希望家里面能够有个医生,在这种情况下很自然地就报考了医学。”

从本科到博士,从河南到复旦上医,漫漫求学路上,不仅有专业知识的积累,更有人格精神的成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的导师——中山医院的叶胜龙叶教授,从他身上我学到了严谨务实的科研态度。包括当时我所在的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可谓是人才辈出,在和学长学姐的交流过程中也是收获良多。在毕业后我自己也保留了读博时期的态度,孜孜不倦往前走的劲头,在河南也做了一些事情,我觉得这些都跟我在读博士期间导师对我的培养及师兄师姐们对我的影响密不可分的。”

  

职业历程:回归故土,且行且歌

宋医生是2006年回到河南的,回来以后就一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工作。2013年她到美国的肿瘤临床中心做了一年半的访问学者,回来之后就一直在医院工作。在从主治、副主任到主任医师的过程中也始终保留了在肝癌研究所的那种研究精神,不断地向自己发出挑战,在业务上对自己也始终保持高标准和严要求。

当谈到自己主攻的肿瘤方向,宋医生谈得颇有兴致:“在2015年底的时候,省内神经内分泌肿瘤专业是空白,缺乏基本的检查手段和专业的医生。我们率先在省内成立神经内分泌肿瘤多学科诊疗团队,最早跟核医学科提出来说能不能做这个生长抑素受体扫描,非常幸运的是我们医院的核医学科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很快就把生长抑素受体扫描的平台搭建起来了,第一个在省里推动了生长抑素受体扫描的检查,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分型诊断和胃泌素检测等。我们也先后成立了河南省抗癌协会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抗癌委员会,还有今年刚成立的河南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学组,搭建了一系列的学术交流平台。在20204月我们成立了河南省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联盟,20217月河南省卫健委依托我们医院成立河南省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中心,这也是让我们感到非常高兴的事情。去年发布的全国首版中国临床肿瘤协会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指南,我非常荣幸作为执笔人参与到了整个指南的撰写工作中。我们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省内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就医难的问题,也得到了省内乃至全国范围内的认可,这是让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

身处肿瘤科的宋医生,接受的大多是恶性肿瘤晚期的患者,对他们的治疗不仅要有专业的诊疗方案,更需要有精神上的支持与关怀:“对于晚期的患者来讲我们提倡的还是要让他们有尊严、有质量地尽可能地多活,所以这整个治疗过程其实是有温度的。再一点就是我们还承担了多项国际和国内的临床研究工作,这些工作能让我们接触到更多更新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案,能够对肿瘤的发展有一个更清晰的把握,也给我们的患者带来了更多地治疗手段和生存希望,这是跟我们的常规治疗所不同的地方,这也是我们作为省里的顶尖医院应该做的事。”

医学,是触及人之生死的学科,尤其是在肿瘤科,病人对生死的态度常常给医生们很大的触动。想到这里,她不禁眼角泛红,声音梗塞:“我们作为临床医生,生老病死看的很多,特别是肿瘤科的医生看到的大多是晚期的、生存期有限的患者,在面对这样的患者的时候你是会有一些心绪上的波动的,你会觉得生命真的很脆弱,有时候就觉得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最终也不一定能挽回他的生命。我现在有一个很年轻的胃癌患者,三十多岁,得了这种恶性肿瘤,他也知道自己生命有限,对死亡的态度异常冷静,真的带给我很大的触动,会有一种无力的感觉,知道了生命的脆弱后,对人世的看法也会变得不一样了,有些事情,即使你很努力地去做了,但最后的结果也未必是你所期望的那样,就觉得尽力就好,健康就好,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幸福地活下去。”

  

日常生活:积极转变,有舍有得

四十多岁,已经是步入中年,无论科室还是家庭都面临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其实到我这个年纪,有工作有家庭,上有老下有小,加之生活在河南这样一个人口大省,我们年轻医生的压力其实还是蛮大的。但毕竟人到中年了嘛,在生活上也在做出一些调整,比如每天抽出半个多小时去快走啊、尽可能少吃外卖回家吃饭啊、避免熬夜早睡早起啊等等,也会放弃一些没必要的交往应酬,集中精力,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建言寄语:怀抱初心,砥砺前行

“我觉得能够进到复旦的学弟学妹们都是非常优秀的孩子,你们将来一定会有一个非常光明的前途,只要不断努力,就一定能达成你们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波折,可能会有一些起起伏伏,但是并不影响我们实现最终的目标,这是我最想跟师弟师妹们说的,保持我们的初心,不断前进,这就足够了。”

  

(撰稿人:李佳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