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立:让全球顶尖科技成为造福人类的利器

2022-03-08|复旦人物


2015年从外企辞职,张江立带着对未来远大的理想加入鹍远生物的创业团队担任CEO。这期间,张江立经历过喜悦,也有痛苦的领悟。但创业没有回头路,唯有见招拆招,他说:“即便遇到南墙,也要把南墙撞破走下去。”


所幸在走过了一些弯路后,他开始掌握了一家科创企业的生长法则,离实现当初“建立一家伟大的企业,未癌先防”的创业理想又进了一步。



01在复旦管院的三次学习


2021年,张江立第三次回到复旦管院读书。当时,刚刚摆脱创业路上的一次困境后的张江立通过投资人的介绍,得知复旦管院新创立了“科创领袖营”项目,决定再次回到复旦管院学习。




“收获很大”,张江立说,“学员都是来自科创企业的一把手,企业也很类似,大部分都是创立5年以上还没上市,这个阶段大家思考的问题相对一致,企业怎么生存,怎么快速发展,怎么上市,团队应该怎么搭,期权怎么发……大家交流起来很有共鸣。”


张江立称,很多同学和他一样是第一次创业,也没学过怎么带领一家企业从0到1发展,在科创营大家在实践中思考的问题总算找到了理论印证。



“科创领袖营”课程合影,后排右5为张江立校友


这次学习距离张江立上一次在复旦管院读书已经过去了十多年。


早在1991年在生科院生物化学系读本科期间,张江立就在管院辅修了企业管理,这段学习经历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他日后放弃科学家梦想,选择“生化专业+商业”的职业生涯。


2000年,工作了几年后张江立再次返回复旦管院就读MBA,接受系统的商业和管理知识培训,为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4年,就职于赛默飞的张江立因为多项出色的创新举措,仅用了四年的时间就成为了中国区医疗业务副总裁,并获得了“年度全球CEO”奖项,这是当时大陆背景的华人能够做到的几乎最高的职位。


在复旦管院的三次读书经历,带给张江立的感受都不一样,如果说本科的辅修还是商业启蒙,MBA的知识还停留在学术,科创营的学习经历让他犹如被人拍了一掌,有了顿悟之感。




2020年,鹍远生物遭遇了创立以来的最大危机,前期融资已经消耗殆尽,但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却不顺利,加上疫情的突然爆发,和投资人的沟通受阻,鹍远生物几乎陷入了“揭不开锅”的境地,“有半年我们是借钱给员工发工资的,不得不裁员让公司生存下去。”


在科创营的学习中,他发现课堂上的内容和他在痛定思痛后的策略调整不谋而合,这也更加坚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02摸索科技成果商业化道路


鹍远生物最初的创立源自于两位有着科研背景的合伙人——高远和张鹍,他们曾在哈佛医学院一起师从著名遗传学教授George Church,2009年共同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DNA甲基化靶向测序技术。


2013年左右,张鹍教授在他的实验室里进一步通过人体血液检测可以看到癌症甲基化异常信号,“他们希望可以利用这项技术开发创新的癌症早期筛查与诊断产品,造福人类。”




数据显示,在中国,每10分钟就有55人死于癌症;全球约有50%的胃癌、肝癌和食道癌病例来自中国。此外,在中国,约有55%的肝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III期或IV期,而这一数字在美国和日本分别为15%和5%。


鹍远生物希望提供肿瘤精准诊断的完整解决方案,延长病患的生命周期,改善生存质量。让癌症不仅成为慢性病,更成为可预防和可治愈的疾病。


可以说,鹍远生物团队的科研水平在国内外均处于领跑地位,是DNA甲基化技术路线的首倡者和推动者。




2020年7月,复旦大学利用鹍远生物的循环肿瘤DNA(ctDNA)甲基化多癌筛查技术PanSeer,基于20万社区人群泰州队列的验证研究得出:抽一管血,经过3-5天的检测后,即可提前获知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肺癌和肝癌这五种高发癌症的患病风险,并在确诊后及时干预和治疗。


这项研究和临床诊断相比,最多能提前4年预警,且检测灵敏性达到了95%,再次证明了鹍远生物技术的优越性。




但是,公司创立五六年后,鹍远生物对竞争对手的领先优势被不断缩小。


“很核心的问题之一,是我们的研发战略和研发管理出了偏差。大方向没有错,但可能过于追求技术和性能的完美,产品商业化的应用场景考虑得不够。”张江立举例说,鹍远推出的第一版肠癌早筛产品性能虽然很好,但因为价格太贵,不具备市场竞争力。鹍远生物的商业化进程让投资人看不到清晰的前景。




在公司陷入困境后,张江立和公司的其他创始人开始意识到,“研究是研究,研发是研发,研究是科学家去探索一些未知的问题,可以没有时间截点,经费没了可以再申请;但产品研发是需要确定可以开发出一个解决临床痛点的可商业化产品,必须有里程碑的时间节点,有明确的成本和性能要求,如果达不到预期,就必须考虑先放一放。”



03创业就是撞“破”南墙走下去


有了失败的教训,鹍远生物开始调整研发战略,调整产品研发流程。“产品开发前,我们去做调研,走访临床医生,看线下的诊疗路径中存在哪些痛点,我们的产品能不能解决他们的痛点。除了产品性能,还要考虑老百姓的接受度,价格和同类产品相比,有没有竞争力。”张江立说,创业者一定要有韧性,要勇于去接受自己犯的错,并且能够快速吸取教训,作出改变。


2020年12月,鹍远生物顺利完成了近10亿元的B轮融资。过去两年,鹍远生物已经逐步建立起更加市场化的科学研发体系,公司正在朝更良性的方向健康发展,新的产品正在注册过程中,同时还有8-10个在研产品管线。 


在张江立看来,对于创业者来说,经历挫折更加利于企业成长。“创业的过程就像游戏里升级打怪:每次通过整个团队的努力,好不容易克服一个困难,感觉可以喘口气时,你会忽然发现前面有更大的boss在等着。因为很多事情从来没有做过,也没有标准答案,所以永远需要不停学习,不停打怪。一级级往上打,每升一级回过头来看,就发现之前的困难都是小菜。创业就是撞‘破’了南墙也要走下去。”


和做一名外企里的高管相比,张江立觉得创业的过程更加充满挑战。“在外企做事会有很多后台给你提供支撑,制度、流程、财务……但对于创业者来说,不仅所有的职能都要亲力亲为,还永远会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但你不能等到资源都到位了再去干,时间不等你,市场不等你,你只能全力以赴打好手中现有的牌。”



现在,张江立对于鹍远生物成为一家国际领先的癌症早筛早查企业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心,“一直以来,创新是我们的基因,是我们的动力,当我们能够把技术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我们就有了核心竞争力。”


来源:公众号 复旦管院校友中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