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凤林:62岁去喀什支教,是人生宝贵的经历

2022-03-08|复旦人物



在2020年去新疆喀什支教前,周凤林喜欢把自己的人生分成两段,43岁从东北来到上海嘉定成为两段人生的分水岭。如今,周凤林觉得自己人生路上又多了一个标记,那就是2020年4月开始的为期一年半的喀什支教生涯,“虽然只有短短18个月,但是他和我在东北的43年,和在上海的20年一样,是我人生宝贵的财富。”


2019年,刚刚从上海嘉定二中校长岗位退下来的特级教师、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周凤林,受组织委派,担任教育部第二批“万名教师援藏援疆支教计划”上海援疆教师总领队赴新疆喀什支教,任上海援疆教育集团核心校喀什第六中学校长。他带领220名援疆教师开启了不平凡的喀什支教历程,为喀什地区基础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


细数一年半以来所做的工作,他问心无愧地说:“我尽心了,更尽力了,无愧于组织的信任、家人的嘱托、朋友的期许,交上了满意的答卷。”2021年2月,他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及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01从“输血”到“造血”,增强当地师资


援疆队伍原计划是2020年2月出发,但受疫情影响,推迟了两个月。周凤林那两个月也没闲着,他利用那段时间仔细研究了喀什第六中学以往几年的情况,并着手制订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它就是未来工作的依据,但我发现新疆的学校还没有,所以就先做了准备,去了之后再跟他们反复讨论修改。”


周凤林说,经过多年的建设,新疆的人民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大幅提高,但是教育力量还有待提升。“年轻人如果不能说好普通话,他就没有办法走出新疆,跟外界交流,这说到底是教育问题。”





到了新疆,经过一番实地调研,周凤林觉得当地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师资匮乏,“缺少成熟的高水平教师”,但如果仅仅依赖外地教师的短期支持,显然不是长久之计,为此,周凤林着力改“输血”为“造血”,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2020年5月,周凤林在喀什六中启动了教师队伍建设“玉兰工程”。该项目聘请了30位上海基础教育领域知名学科教育专家担任导师,成立11大类30个工作室,借助线上交流和线下指导,展开师徒结对活动。通过同课异构、名师点评、名师教学大讲堂、优秀班主任大讲堂等一系列形式丰富的活动,着力提升新疆当地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科研能力。实现了让当地教师“教育观念有转变,教学方法有变化,业务能力有提升”的目标。




在周凤林看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文化润疆”落到实处是援疆支教工作重点之一。为此在支教期间,他推动举办了多个优秀中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包括举办“文化润疆大讲堂”“宋庆龄事迹图片展”、京剧进校园等文化润疆系列活动,向当地人民展示中华文化。“那些孩子以前几乎没有接触过这些,看了京剧之后,喜欢得不得了。”




02哲学思考与科学方法相结合的教育观


在喀什,周凤林做的另外一件重要的事便是在当地建立了首个“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基地”和“上海嘉定名校长工作室”,组织了60余名喀什地区思政管理干部进行学习培训。


学生的思政教育是周凤林在过去二十多年校长生涯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从开始做副校长算起,我做了近30年的学生工作,长期的学生工作让我认识到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周凤林说,中学阶段是建立一个人人生底色的最重要阶段,“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几乎都是在高中阶段形成的。可能很多人认为三观是比较抽象的东西,但是当我们走入社会后,事业的发展、生活的幸福,都和三观相关。那么做人的基本底线是什么?一个人到底应该成长成什么人?需要有人引导他。”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周凤林觉得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实施缺乏稳定性,评价缺乏有效性。


为此,他从2004年开始连续17年,在他所任职的上海嘉定二中展开高中生公民道德教育,将抽象的公民道德教育内容呈现为“做合格的社会公民、修德、爱国、责任、诚信、博爱、孝敬、谦和、礼仪、恒心、勤俭、守法及公民修身、贵在实践”等14个德目,2012年正式出版了《公民道德修身课程》学生读物。


“现在看这14个德目,其实与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重点任务非常一致。”近年来,周凤林推行的《公民道德修身课程》已经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等十部委联合推介为全国百种优秀思想道德读物。

去喀什支教,周凤林也把思政教育带到了当地,在当地中学开设了思政课,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结自己多年的教育工作,周凤林总结说,“做学生工作也好,管理学校当校长也好,其实是一个哲学思考到科学方法再回归哲学的过程。”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受他多年前在复旦管院接受 MBA 教育的影响。




2008年,已经走上管理岗位的周凤林决定继续读书,“当你走到一个阶段,如果想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就必须再给自己充电。”


在MBA的学习让周凤林收获最多的不仅是具体的知识,而是思维方式的改变,“也就是做事时我需要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什么依据,也就是哲学思考和科学方法实施的结合,MBA的学习为我做好校长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03个人的成长是社会的赠予


以花甲之年到喀什支教,许多人不理解周凤林的决定:“你已经是特级教师、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了,著作荣誉很多。60多岁的人跑到那么远的地方支教,你图个啥呢?”接到领导的支教电话时,周凤林的女儿也不十分希望他去,“我和爱人都患有高血压,家人都为我担心。”


但经历了18个月的支教后,周凤林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又增加了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


“我出生在东北,17岁参加工作,当过电工,开过拖拉机,当过知青教师,修过铁路,干过农活,后来考上大学成为一名老师,43岁那年来到嘉定已经20年,虽然在新疆只工作了一年半,但我认为这一年半的时间,可以与20年的上海生活,43年的东北生活相媲美,对我人生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更新了我的很多观念和想法。”




在周凤林看来,一个人所取得的成就虽然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和奋斗,但也是社会的赠予和周围人的成就,所以当一个人具备一定能力后,理应回报社会。


在喀什一年半时间,虽然非常忙碌,但周凤林觉得非常充实,支教结束后,他又将支教的经历形成了一万多字的调研报告递交给上级,希望为今后当地的教育发展献计献策。



从新疆回来后,周凤林已然成了“喀什代言人”,他经常和身边的朋友说,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支援新疆。“新疆真是个好地方”是周凤林经常跟朋友说的话,他希望那里的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和睦相处。


“国家花这么大的人力、财力去援助新疆,说明新疆的重要性,没有新疆的长治久安,也就没有国家的长治久安,没有新疆的发展,也就没有国家的发展。”周凤林想起在新疆的时候帮当地农民义务采摘棉花的经历,就非常开心,“新疆、喀什已经成了我永远的记忆,一年半时间付出无言,但成就有声,因为有深厚情谊。”


来源:公众号 复旦管院校友中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