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复旦人 | 秦曦:打造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领军综合体

2024-09-23|创业梦想


 秦曦

1986级物理学系本科校友

1990级管理学院硕士校友

上海新微科技集团总裁、新微资本董事长


01 新微历史: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领航者

 

新微科技集团的前身是1983年建立的上海微电子研究开发基地,1991年扩建为微电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995年,基地改制为上海新微电子有限公司;2016年,在政府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对自主创新能力高度重视的大环境下,上海新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应运而生,作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科技促进发展部门,承载着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重要任务。

 

通过持续的孵化、培育与投资,新微科技集团围绕先进生产力质态编制的这张网正越织越密、越织越大。伴随着这张创新网的不断壮大,新微“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圈的外溢效应也在不断增强,更多其他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正经由新微体系的有效运转逐渐走向市场,并形成产业集群。

 

在“十四五”规划的关键时期,新微科技集团的发展战略将主要集中在科技产业投资及管理服务领域,围绕经济转型升级需求,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未来,新微科技集团将进一步在未来产业方向发力,尤其是特色工艺研发与制造、商业航天、超导电子学等核心领域,通过引入包括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有限公司、交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以及工融金投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在内的战略投资,进一步深入布局特色工艺制造领域,并持续臻于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

 

  

02 秦曦校友:与新微携手十载共书辉煌

 

上海新微科技集团总裁、新微资本董事长秦曦是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杰出校友。本科毕业后,秦曦继续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攻读科技管理硕士学位,扎实的学术背景和对科技金融的深刻理解,为他在集成电路等科技投资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加入新微前,秦曦校友致力于创建国内首家综合性证券研究咨询机构,曾参与起草上海首家创投协会纲领,专注半导体领域成果转化、投资与资本运作,并聚焦集成电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等关键领域的创新创业。

 

2014年,在国家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战略的宏伟蓝图中,秦曦校友出任上海新微科技集团总裁,为其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他积极探索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体系,逐步探索形成以上海微系统所的前沿技术为基础的科技成果转化“新微模式”。

 

在技术、人才、资本、产业的良性循环下,新微科技集团以市场化方式融合科技创新资源,打造出“早-中-晚”行业化、专业化的投资生态系统,培育了一批高科技、高净值、高回报的行业领军企业。目前,新微模式培育及投资企业超过150家,其中上市企业1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8家,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1家,并有多家企业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03  八大环节,四大功能,三个协同

 

当前硬科技投资已成为市场和行业共识,但将理念转化为实际成效,再进一步实现卓越的投资成果,这中间无疑存在着巨大的鸿沟。“面对一级股权市场整体承压的现状,突破‘内卷’的关键在于勇于承担艰难任务。”秦曦指出,“内卷”往往源自对现有市场份额的争夺,要打破这一局面,就必须勇于冒险,敢于探索那些他人尚未触及的领域,展现出挑战极限的勇气和决心。“一是硬科技的投资,二是科创生态体系的培育孵化,这是刻在新微DNA里的基因,我们就是要把这个难啃的硬骨头持续啃下去。”硬核科技创业面临众多挑战,需要资金、人才、管理、市场等要素共同赋能。而新微模式所聚焦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更加是一个高壁垒领域,是典型的资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要在这个领域闯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技术、资本缺一不可。

 

面对这个挑战,秦曦带领团队不断发展和完善“新微模式”——以上海微系统所为科研创新主体、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为代表的一批中试化产品和技术转化平台、上海新微科技集团为科技创投融资和产业化平台的“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这一协同创新体系已覆盖形成了技术研发(新微研发)、创业孵化(新微孵化)、创业投资(新微资本)、产业集群(新微产业)四大功能板块,形成了科技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完整链条,覆盖了科研平台、企业孵化、创业投资、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上市服务、兼并收购、股权激励的八大环节,致力于完成科学技术从研发到产业的全链条成果转化。

 

“新微为初创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主要体现在三个协同”。首先在研发协同方面,新微科技集团依托下属各中试研发平台深厚的技术积累和研发实力,为初创公司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通过与研发团队紧密合作,初创公司能够快速突破技术瓶颈,加速产品从概念到市场的转变。其次,产业协同是新微模式的另一大亮点。新微科技集团通过整合产业链资源,为初创公司提供市场渠道、供应链管理等关键服务。这不仅降低了初创公司的运营成本,更帮助它们快速融入市场,实现产品的商业化。第三是资本协同。“让链主企业带着上游企业走(发展),让上市企业带着非上市企业走(发展)。初创企业虽然具备技术,但是缺乏市场渠道和客户。如果上市公司的客户缺少此类产品线,那么我会帮助他们扶持早期企业,投资逻辑已经不再局限于技术和产品本身,而是关注是否有真实和迫切的产业需求。”

 

“新微模式”为初创公司提供了一个成长的加速期,通过链接研发、产业和资本资源,为初创公司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在新微科技集团的支持下,初创公司能够更加专注于创新和成长,快速实现从初创到在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转变。新微模式不仅是新微科技集团对初创公司的支持,更是对整个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的贡献。



04 创新驱动:四链融合高效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四链融合既是推动要素市场化、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内在要求,其本质是在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下,有效配置各类要素。现阶段,我国“四链”彼此牵引、互为支撑的深度融合态势尚待形成。“四链”之间在不同维度上的供需矛盾既是制约融合的主要因素,也是推动融合的着力点。

 

“用资金链连接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和人才链。”秦曦表示,新微科技集团在融合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人才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创新生态体系。

 

秦曦提到,目前,新微科技集团已经形成三大产业链。首先是集成电路制造产业链,包括从上游材料到设备再到制造过程的测试封装,一直到下游产品的器件模组系统等;二是商业航天产业链,新微以垣信卫星为链主企业,打造出具有国内外引领效应的“天地一体、万物互联”卫星产业集群基地;三是智能网联车产业链,布局上海汽车芯片工程中心等。“这三大产业链的布局并非毫无关联,相反的,它们的重合度很高。”集成电路可以为商业航天和智能网联车提供高性能的计算能力,实现复杂数据处理和快速决策;商业航天技术的发展,如卫星通信和遥感技术,可以为智能网联车提供高精度的定位和导航服务,同时也依赖集成电路技术来提高卫星的性能和可靠性;而智能网联车的发展可以推动对高性能传感器、通信模块和控制系统的需求,这些需求反过来又促进了集成电路技术的创新和进步。这三大产业链在技术、市场、政策、资本、人才和供应链等多个层面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生态系统。

 

“从微系统所的实验室开始,到新微科技集团的中试平台,从样品到产品再到企业内部的商品,这就是我们的创新链。”围绕产业链需求,新微科技集团强化科技创新的需求导向,以产业痛点为突破口,以关键核心技术为攻坚点,以重大工程项目为牵引点,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阵地,积极部署创新链。

 

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完善资金链、人才链,疏通每个环节资金、人才进入产业链、创新链的渠道,确保资源要素在链条中的使用效率。在人才链上,上海微系统所集聚最优秀的科学家,新微研发中心集聚最优秀的工程师,新微科技集团集聚最优秀的企业家,三方协作就能做好科技成果转化这篇文章。

 

市场的反馈照亮了科学家们研究的道路,让他们的创新活动更加聚焦于解决现实问题。中试平台提供了一个介于实验室研发和大规模生产之间的试验场,帮助企业跨越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死亡谷”。而资本适配度的提升,使投资决策更加精准,风险控制更加有效。“大家就像一个足球队,新微科技集团要搭建好平台,让球员不断切磋配合,打好比赛。”



05 携手领军企业共筑IC产业梦


在2024年的新起点上,新微科技集团将强化国有资本,推动国企改革,专注于集成电路制造,致力于成为硬科技产业的领军企业。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在新微科技集团的支持下,实现了显著的营收增长和技术转化,被评为“科改示范企业标杆”。上海市化合物半导体制造的核心平台新微半导体的营收增长了10倍,标志着新微科技集团在化合物半导体制造领域取得了突破。新微科技集团的这些战略举措,旨在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国家战略问题,集聚关键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行业领先企业,以产业的力量反哺科研攻关。

 

在这一背景下,秦曦校友针对复旦科创母基金的发展提出了富有洞见的建议,强调了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性,他建议复旦科创母基金应与龙头企业加强合作,将学术界的创新活力与产业界的实践经验紧密结合,与行业领军人共同讨论和建立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的创新和运行机制。

 

复旦大学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在集成电路等学科有着长期的科研积累,成果丰硕,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在此基础之上,复旦科创母基金将与新微科技集团这样的重要校友力量携手共建复旦科创生态圈,进一步利用优势资源促进复旦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推动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使得高质量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