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化学许志鹏:我生命的意义就是帮助最优秀的人完成职业理想

2019-05-13|校友走访

许志鹏:我生命的意义就是帮助最优秀的人完成职业理想

  

学生记者:王伯君



“如果非技术专业想进互联网公司,可以先面一些商务类的岗位,然后在对编程技术有了足够了解后可以转成售后,在售后积累的时间长了真正可以独当一面的时候,你就可以成为售前……”时任CGL前沿科技组资深顾问,职海领航论坛行业知识板块版主的许志鹏学长,在“职场面对面”的分享会上热情而熟练地回答同学们的问题。活动结束后,同学们仍然意犹未尽,纷纷向许学长表达自己当前的处境与困惑,继而在许学长耐心详细的解答中满意的离开。

这种对话场景对于许志鹏来说早已司空见惯。猎头公司多年的沉浮,锻炼了他对各行业敏锐而又广泛的了解。猎头工作的典型特点,使得他善于并乐于帮助大家找寻职业方向。

像大多不断努力中的校友一样,这条猎头之路也是许志鹏多年来不断摸索挣扎后的坚定选择。

  

  

许志鹏对复旦记忆的起点是在2008年的一个闷热实验室,当时他们在做关于滴定的化学实验,老师要求实验结果跟标准不能差百分之零点一五。这也就意味着在滴液体时,不能多滴四分之三滴。但到最后他居然能滴出八分之一滴的状态,使得最终误差小于千分之一。科研严谨且缓慢的节奏让他肃然起敬,但同时也引起他不断思考这种生活于自身是否合适,是否要在当初懵懂选择的化学系里继续下去……

  

本科期间,他还旁听了几门哲学系的课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让他印象尤其深刻,他惊叹于卢梭认真思考这些以前没有人真正思考过的问题。受此启发,持续思考的习惯一直贯穿于他的学习乃至日后的职业生涯始终。这件事情为什么此刻是这个样子,它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正如他最喜欢的作家王小波说,“思考是一件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事情,光是想到这一点,本身就足够让我快乐。”

  

而且,他在“演讲与口才协会”中度过一段有意义的时光,大四那一年,他们化学系创造了校史上第一个非文科院系在校内系际辩论赛中夺冠的记录……

  

复旦四年中的学习和实践,在某种程度上帮助许志鹏理清楚了他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认识到相比于研发强相关的岗位,更擅长横向知识面的拓展。而且复旦让他看到了他人生中能够接触的上线是什么样子,在校园里他直接跟最优秀的人竞争,和最优秀的人一起生活。毕业后他愿意服务这些最优秀的人,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服务帮到他们。

  

最初许志鹏选择进入猎头公司时,是想通过猎头工作看清楚自己职业到底要做什么。继而在工作中发现,猎头工作一方面有助于看清职业选择,而且浅层次的广泛学习能力也很适合自己。

  

但与此同时,猎头行业由于起始门槛不高,也造成了同行间的激烈竞争。这时候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差异竞争力就显得尤其重要,这也是现今年轻人在职业选择上尤其要考虑的方面,比如有同学的核心竞争力是会写文章,差异化竞争是在会写文章的同时还会P图。那就很适合做市场做文案,或者新媒体运营,而不太适合做代理律师、诉讼律师这种职业。对于许志鹏来说,一套广泛且不断优化中的知识体系就是他的核心竞争力,而他的差异化竞争则无处不在,一封邮件的问候语他都试图做到差异化竞争。他说,“你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时候也是社会最容易激励你的时候。”

  

许志鹏在猎头公司在帮助企业招聘中高层人才时,考虑的则是与校园招聘时不同的因素。更多的是作为服务商的角度,有些事情甲方会把关的部分,他就不去把握了。比如研发人员的能力有多强,甲方自己就能看出来了。而他自己把握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是否浮夸,在简历中,如果有人把一些平平无奇的事情吹得特别夸张,或者随便说自己精通什么什么语言。那就会被他定义为这是一个浮夸性的人,也是很难在甲方那里通过的。其次,学霸型人才永远是最受欢迎的,企业通常会看重人才的学习能力。当然在具体的操作中还会视不同的岗位要求而定。

  

识人即识己。在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也是不断审视自己,明确自身宿命的过程。在复旦的学生时代,大家会时常思考,什么是英雄。最后他下的那个定义是,英雄是具有非凡能力,或者做出了非凡成就而且富有牺牲精神的人。如果一个人做了信手拈来的大善事,他没有做出牺牲,这些人大家也通常不称他为英雄……

在工作中,他也常想起复旦精神中的牺牲精神。这个精神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猎头岗位所需要的,他确定了他的宿命,即帮助中国最优秀的人实现他们的职业理想。

  

  

许志鹏面对如今迷惘的同学们,宽慰地说,年轻人都迷惘,我刚毕业的时候也迷惘。结束迷惘是一个时间点,有的人早有的人晚。更关键的是你找到那个时间点,没找到的时候不要放弃它。职场生涯早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人是大部分人,“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真正毕业的时候就展现出他的苗头了的人,通常也就GPA前百分之十五的人。他们就是以后这个行业会一直给他高薪的。但是大部分人都是需要一个波折的,我见过不少人,甚至是我们复旦的校友,也有最终竞争不过别的人落下来的情况。但是不能放弃。

  

他接着勉励大家,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走出复旦的校门,不是学习生涯结束的终点,职场是更大的学习舞台。通过海量的候选人面试可以发现,职场生涯前三到五年,晋升特别快的人,无一不是在工作中投入时长最大、对工作热爱度最高的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