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欣一:把你的生命释放在大地与长天
采访记者:陈景怡
2019年5月26日,随着复旦百有十四年校庆的到来,09届的東欣一,也冒着大雨回到了久违的校园.十年仿佛是一个轮回,看着在返校日上,一个个活跃又青春洋溢的志愿者们,他也遥遥看见了曾经的自己.作为复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早期的一名毕业生,東欣一亲眼见证了互联网的崛起与腾飞,也为中国乃至世界的IT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再回首,已道不尽十年的风雨与思念.
触电复旦:来到电子工程
复旦的电子工程专业,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专业.它诞生于2000年5月,是复旦向信息化时代发出的第一声呼号的音符之一.而東欣一也在2005年踏入了复旦大学的校门,踏入了电子工程的科学殿堂.”我外公是交大的电子工程系的教授,但同时家里也有人当医生,所以自己在学医与学计算机之间犹豫了很久.”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当时新兴的热门专业电子工程,顺应时代的潮流,去探索拓荒这个新兴的领域.”当时觉得高数特别难,对逻辑思维的要求很高.所以挂科的人也很多.”谈及自己的学习生活,他也十分坦率自然,”考试也挺麻烦的,因为理工科的考试,答案都是唯一的.做不出就是做不出,你拿它没办法.”
然而,除去压力之外,复旦高标准的教学模式,也锻炼了東欣一.”我们专业要做许多实验,我们这些同学就去思考--从哪个角度切入,应该怎么样做这个实验,一起头脑风暴.其实那个时候不懂这些,纯粹只是想把这个问题做出来,然后上交实验报告让老师通过,但是潜移默化地,我们就培养出了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后来的工作里也挺受帮助的.”
除了繁重的专业学习之外,東欣一也像每一个充满活力的大学男生一样,十分热爱体育运动.”我参加过许多社团--羽毛球、篮球、乒乓球之类的.一方面是想锻炼身体,另一方面也是想要发泄一下生活中的压力.””当然,也有印象很深的选修课.”我记得当初有一门课,好像是叫东北亚时事,上课的老师把历史讲得特别有意思,也让我能在比较严肃的专业课之外,有更丰富的学习.”
四年弹指而过,从复旦本科毕业的他,带着一颗”不安分”的心,决定远渡重洋--去日本庆应大学进修.这时的他已经十分清楚,那里将是一个不同的崭新世界.
天涯启航:结缘故园情
在日本庆应大学完成学业后,東欣一就加入了一家外资公司的日本分社,担任IT咨询的工作.”日本的外资对英语、中文、日语都有需求,相对于纯日资企业,在这里更能发挥我的优势.”虽然由于距离的原因,他未能在过去的十年里与母校保持长久联系,但是”复旦”已经成为他身上的一个印记,伴随着他在异国漂泊,也温暖着每一个在海外奋斗的复旦人.”我最难忘的还是与同学互帮互助的感觉,这也体现在我的工作中.我们像是有一种情怀,公司里,一些同事在中国也有工作经历的,或者从国外过来.大家闲聊的时候就发现,有人也在复旦上过学.在一个遥远陌生的地方,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因为复旦与他人结缘,这是一个很奇妙的事情.”他笑着说道.
“我觉得复旦的精神在于人--或者说一个有强烈的情感连接的集体,尤其在国外,大家都会有强烈的归属感,从而互相帮助与理解,一起为了一个目标奋斗.在复旦日本的校友群里面,大家有什么问题都会在群里说一声,其他人则想办法一起解决、攻克它.”東欣一对复旦精神独特的解读,或许便是海外复旦人的心声.复旦,对于每一个校友而言,都是归宿与慰藉.
拨雾看花:与更多的可能相遇
十年返乡,岁月留给東欣一的,不仅仅是单薄的感慨.我现在觉得,年轻人还是应该多走走看看!他思索着,忽然说道不要一上来因为找了一份工作,就必须一直走下去.你可以到海外再看一看,接受一下各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而不是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地方,一个城市.人生就像今日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一样,有太多的路径与可能.”你们的选择应该更广一些.”他坚定地陈述道.生命不应该被局限在一方一隅,而是应该释放在大地与长天.世界,属于科技;世界,属于那些奋勇前行的青年.
最后谈及母校,東欣一也是满怀说不尽的激动与感恩.曾经的迷茫与彷徨被时间吹散去,坐在十年后的时光一角里,他的唇角泛起了微笑--这条自己选择的人生之路,终究通往了一片天地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