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散文记录自己,用小说解释自己 —— 陈佳勇 “三部曲” 复旦悦读会

2024-10-25|地方校友组织新闻


10月20日晚,由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青年同学会主办的复旦悦读会(第95期),邀请到了上海朵云轩集团党委书记、上海市社会文物行业协会副会长、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陈佳勇先生作为嘉宾。本期主题为“用散文记录自己,用小说解释自己”,嘉宾与校友们分享他的 “三部曲” 作品 ——《老板不见了》、《金农的水仙》、《爱吃的我们没烦恼》。感谢兴格传媒对活动的支持。

 


陈佳勇首先阐述了自己的创作理念。他提到,畅销书作家往往会研究读者需求,但他更希望通过文本写作表达自我。他以自身经历为例,讲述了从学生时代写作文受到的启发,到后来对 “认识自己” 这一主题的深入挖掘,都引发了他对文科学习和人文思想发展的思考。


深入解读作品,展现创作过程


《老板不见了》

陈佳勇讲述了《老板不见了》的创作契机。2019年11月,他在上市公司工作业务繁忙,面临巨大职业压力,于是开始创作这部小说,以此对冲压力。小说情节从2008年金融危机发展到2018年,涵盖了大牛市和股灾熔断等事件。他强调小说情节虽虚构,但细节要求真实。为了还原当时的故事全景,他仔细查阅各种新闻资料,甚至就故事中提到的天气情况、航班信息,都进行了梳理核实。比如小说主人公老板杜铁林的生日宴,是小说中重要的一段描述,涉及到一件“生日报”礼物。从初稿的简单设定,到二稿时陈佳勇主动找出1968年5月29日当天的《人民日报》,并借此展开情节,处处体现了他对细节的雕琢。

 

《金农的水仙》

这是陈佳勇的第二部小说,写于2022年4 - 5 月上海特殊时期,18 天内完成。小说讲述了 40岁左右的上海人张冬心的故事,更多地体现了与自己的和解。陈佳勇谈到自己到了 40 岁的状态后有很多新感悟,这部小说是情感充沛的一次表达。他介绍了写作过程严格按照时间轴,列出人物的出生年月、身份性格等信息。同时,小说中使用了很多上海话,体现地域特色。例如,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描写,展现了40岁男性在面对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时的认知,以及在所谓财务自由后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纠葛,集中探讨了当代都市人群的共性问题。

 

《爱吃的我们没烦恼》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吃什么很重要、在哪吃很重要、跟谁吃很重要,归根到底写的是人与人之间温暖的情感。陈佳勇分享了自己从小喜欢写文章的原因以及与美食的渊源。他以自己亲身的美食经历为切入点,讲述了不同阶段对美食的感受。书中描写了很多美食故事,表现出他对美食文化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探讨文学相关话题,分享独特见解


陈佳勇认为从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到艺术家对自己的认知,他自己也希望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出来。他的小说人物都有他自身的影子,《老板不见了》是认识自己、战胜自己的过程,《金农的水仙》是与自己和解的体现。


他谈到小说和散文两种文体的特点。小说是虚构的,可以通过人物讲真心话;散文虽有非虚构的传统,但作者的立场会影响其真实性。他在这两种文体中都能游刃有余地转换,核心是尊重世俗生活,认识到人性的优点和不足。他还分享了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如在不同阶段对写作的态度变化,从把写作当成工具到把写作当成朋友,获得了更大的写作动力和满足感。


在快节奏的传播语境下,陈佳勇肯定文学是有存在空间的。他指出小说不好看的原因之一是文学圈进入了圈层,同时也分析了不同时代阅读和写作互动的变化。他强调作为写作者,要尊重读者但不能完全被读者俘获,并以自己在影视行业的经历为例,讲述了收视率导向对作品质量的影响以及后来的反思。



在互动环节,校友们积极提问,陈佳勇都一一耐心解答,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见解。校友们表示本期嘉宾的分享激发了大家对阅读和写作的热情。最后,在热烈的氛围中嘉宾为现场校友进行签名赠书。感谢复旦国金学院场地支持。


 

来源: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