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级哲学学院博士高利民:到需要我的地方去

2023-05-29|校友走访

00级哲学学院博士高利民:到需要我的地方去

文章来源:2023年复旦大学校友返校日校友面对面活动

走访同学:22级新闻学院硕士生王博


校友简介:高利民,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00级校友,硕博连读。现为内蒙古财经大学教授。


一、选择复旦哲学是一种缘分

本科时期高利民学长的专业并不是哲学,而是统计与信息。作为理科生的他,一直对抽象思维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思考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似乎也为之后学习哲学奠定了基础。那个年代还没有网络,选择研究生专业只能依靠书册,偶然间翻到的复旦哲学,想不到就要在这里度过六年的时光。回忆起曾经的复旦校园,高学长感慨道南区、北区还有书店的变化是特别大的,“我上学的时候连10号线还没有”,如今18号线地铁站已经通到复旦大学内部了。学长特别珍惜读书的时光,现在也常常会梦到自己重新回校读书,“醒来都是非常开心的”。学长坦言如果能重新回到上学时光,宁可不毕业,也要多读几年。“读书的时光是非常纯粹的”,当年他们几乎每周都会买书,有时钱不够甚至不吃饭也要攒钱去书店买书,逛书店也是非常有乐趣的事情。这样纯粹的、理想性的读书生活就像根系一样深埋进高利民学长的生命中,源源不断地滋养着之后的生活。


二、一生的宝贵财富

提起当年在复旦读书留下的印象,高学长打趣地说是天天下雨,“2/3的时间都在下雨”。顿了顿,他更为动情地怀念起当年和同学老师之间的感情。“我们(同学)之间的关系,真的和家人一样”,学长几次和我强调,这绝对不是比喻。毕业已经近20年的他们依然常常相聚,甚至是到不同的同学家里做客,“所以上海我也经常来,有时候一待就是一个月。”和同学老师之间的情谊被高利民学长视为一生的宝贵财富。刚到复旦时,老师也带给学长很大的冲击,“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对知识有执着追求的老师,完全打翻了自己的知识框架”,学长表示这给当时的自己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王德峰老师和张汝伦老师是给高利民学长留下最为深刻印象的老师,无论是学术层面上哲学魅力的启发,还是言传身教的人格魅力,都带给高利民学长持续的影响。


三、“到需要我的地方去”

2006年,博士毕业的高利民学长拒绝了上海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做了一名大学教师。被问到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时,高学长非常坚定,“上海并不缺我一个老师,而在偏远地区,那里的学生是真的需要”。他表示老师带给学生的影响并不一定是知识上的,也可能是性格上、心理上,更多的是言传身教。回到家乡,就像是为那里的学生打开了世界的一扇门,让他们知道世界上还有一条这样的路是走得通的。“一个老师是一个世界、是一扇门、一个索引,他是一个探路者,是一个新的可能性。”他形容道。对于目前很多“00后”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高学长的选择和理念无疑带来很大的启发:去一个需要我的地方。在一线城市,人才济济,过多考虑自己便会陷入焦虑,很容易迷失在信息的洪流。而在那些小城市、边远地区,那里的需求是很明确的,在那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坐标定位——服务谁、对谁有益、有益到什么程度,都是很清晰的。高利民学长认为,把自己的生活过好看似是第一位,但从生命价值本身来讲,走入社会是要承担对别人的责任,“有了别人,才有自己。”学长坦言,“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依然会去较为偏远的地区,像云南和西藏。”但无论在哪里,都要继续保持自己向上追求的心智,把自己活成一面旗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