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微电子王伟威:未来十年,全球的IC事业会逐步向中国转移

2019-05-29|校友走访

05级微电子系王伟威校友访谈记录

  

访谈对象:王伟威 05级微电子系 华为IC设计

  

学生记者:18级微电子学院 贾芝彦


王伟威校友于2005年进入复旦大学微电子系就读本科,此后又攻读硕士学位,前后在复旦学习了七年时间,于2012年毕业离校,至今一晃也已七年过去。谈及曾经在复旦的求学过程中现今还记忆深刻的经历,“印象深刻的是大一第一学期过后,自己的GPA在班级排名30+”,他如此说到。虽然当时班级学生总数80多人,但这成绩依旧让他感觉很受挫。他并没有就此郁郁不振,而是分析起了这其中的原因。高中与大学的学习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在大学里,除了需要学习的自觉外,也需要其它方面的能力,比如从他人处获得信息的能力,跟别人有效沟通的能力,合作完成作业等。在我们所关注的结果中,这些看不见的能力通常也是一部分的影响因子,有时还会是很大一部分。

  

2012年硕士毕业后,王伟威校友进入美国的Marvell公司工作。谈及自己的职业规划,他坦言,因为考虑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眼界等因素,刚开始毕业时并没有做特别长远的规划。虽然如此想,他也给自己定了短期(2-3年)的目标,使自己的技术能力能有提高,实现从学生到工程师的转变。具体而言,在公司中,在做项目或产品设计上能够让自己独当一面。为此,他也曾去了一家创业型小公司进行磨练,在2016年进入华为,成为其中的一员。现如今从毕业到工作七年,在技能和眼界都增长的基础上,再谈此,他则颇有感慨。从以前的个人单兵到现在的领导一个小团队作战,立足当下,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除了时刻精进自己的技能,也要学会教授别人,良好的沟通,明白每个人的诉求,使得大家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他说,路还是要一步一步走。

  

当然,在工作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说起这部分,王伟威校友笑着说,确实有很多。他想了一下说,在16年底的时候,有一个项目工期特别紧,但是只有2-3人在做。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人不多,但活还是要干完的。并行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在那个时候最为贴切。那个时候虽然压力很大,但也养成了时间管理和高效工作的习惯,让他在后续工作中能游刃有余。此外,克服工作中的困难,他也提出了一些方法,如个人时刻保持高效学习的能力,定期进行一些总结性的汇报,大家一起探讨等。困难也是让人快速成长的一种磨练。

  

王伟威校友很看好我国IC设计领域的发展,认为未来十年,全球的IC事业会逐步向中国转移。虽然我国目前与国外相比,仍存在技术差距、产业链生态等不完善的问题,但随着我国在教育、产业方面的大量投入以及逐渐完善生态的各种政策,加上我们一代代人的努力,还是很有希望的。

  

复旦的学习生活,在以后的记忆中,会是人生特别宝贵的经历。无论是作为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还是人格教养的培养者,复旦都是一个优秀的老师。王伟威校友谈及复旦的烙印,坦言在复旦构建的知识体系给予了他很大的优势,而复旦独一无二的平台也培养了他很大的自信。他曾在复旦学习了七年,美好的回忆很多。但同时也有遗憾,也为我们在读的学生也给出了建议。他说,复旦的平台特别好,在平时的科研之余,也可以去关注一下人文方面的讲座等。用心去感受母校给我们提供的一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同时也告诫同学们不能过度娱乐而荒废时光,要珍惜韶光,为自己的未来打好基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