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级生科院本博彭容豪:汲取生态智慧,书写精彩人生
文章来源:2023年复旦大学校友返校日校友面对面活动
走访同学:2021级生命科学学院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硕士刘亚
彭容豪学长2003年于复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毕业,2009年于复旦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博士毕业。曾先后赴厦门大学、清华大学进行科研工作,后来进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行业,主要负责科学教育类书籍的出版,包括《生态足迹:管理我们的生态预算》《循环经济:给实践者的未来指南》《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读本:大学版》《科学教学论》等。
一、回忆青春,满怀感恩
彭容豪学长在研究生阶段师从陈家宽老师,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外来入侵植物的生态系统生态学。回想起当年在崇明东滩湿地做野外采样实验的情景,彭容豪学长笑称这是“做宏观生态的必修课”,当然野外实验的苦辣酸甜只有“生态人”才能真正感同身受。另外,生态系思维开阔、甘于奉献的钟杨老师,富有艺术思维的卢宝荣老师以及本科阶段堪称授课“十项全能”的张林德老师等,都给彭容豪学长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并一直心怀感恩。
二、积累学识,厚积薄发
彭容豪学长认为像ChatGPT这样的人工智能在将来很有可能最先取代人类在诸如生态学研究中的荟萃分析等“斑块”的位置,这恐会给部分科研工作者带来不小的挑战。但是,他也现身说法,巧妙地用近些年在编辑工作中所遇到的例子来阐述自己的看法,例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该如何准确定义? “可持续性”是否可以兼做名词sustainability与形容词sustainable的翻译,还是分别处理更好(如“可持续发展”不加“性”)?名词resilience和形容词resilient究竟应该译做“恢复力”“回复力”“弹性”“韧性”还是“韧弹性”?像这样类似的问题恐怕现阶段的人工智能还是无法替代人类的思考,因为一名之立,旬月踟蹰,涉及到背后复杂的价值观等考量。当前,国内的科普教育任重道远,彭容豪学长将自己在复旦生科院积累的扎实的生态学理论知识应用到了具体的工作当中,其中的乐趣和价值不言而喻。
三、研究自然,汲取智慧
在谈及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时,彭容豪学长用“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比喻,认为我们既要有“预防”“缓解”“逆转”的主动转型勇气,也要做好另一手准备,即面对不以主观意志转移的客观大变局时的“适应”对策;希望我们都能具备将看问题的时间尺度拉长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本领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最后,彭容豪学长希望学弟学妹们都能“开心做自己、勇敢做自己、自信做自己”,并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