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校友会公益俱乐部举办《陈灏珠传》首场读书分享会暨复旦悦读会第91期

2023-05-22|地方校友组织新闻

5月20日下午,“拓医学路,逐中国梦”《陈灏珠传》首场读书分享会暨复旦悦读会第91期在The Press申报馆举行。本次活动由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陈灏珠院士医学发展专项基金和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公益俱乐部联合主办,由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青年同学会及The Press联合承办。传记编委团队及复旦、上医校友等4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由传记作者之一陈超怡主持。

图片

一部陈灏珠院士的介绍短片拉开了本场活动的序幕。用了十多年的杯子、翻烂了的字典与诗词集、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串联起了这位院士精彩斑斓的一生。陈灏珠院士是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和医学教育家,是我国当代心脏病学主要奠基人之一,更是我国首位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心血管病内科专家。他经历过抗战的苦难,深知和平之可贵;他在动荡岁月里被迫离开过专业领域,也在改革开放后迎来了事业的春天;他参与了新中国医学面对封锁的环境,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艰难历程,也见证了众志成城、不懈努力、打破垄断、走向世界后的硕果累累。他的人生际遇、个人发展与祖国时代变迁相互交织,既代表了中国医学事业的探索、进步与成就,也折射出了新中国改革与发展的跌宕起伏。

《拓医学路·逐中国梦——陈灏珠传》全书共35万余字,以陈灏珠院士的访谈回忆及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基础,详细地记录了他精彩而斑斓的一生、闪耀的人格魅力及其为国、为民做出的卓越贡献。此次读书会也是编委团队首次与读者见面交流分享他们在著书中的心得体会与感悟。

图片

编委、陈灏珠的秘书周俊医生分享了陈院士在逃亡中求学的经历。在18到22岁这段最青春的年纪里,自幼生长在香港富庶繁华之地的陈灏珠经历了人生最大的考验,在逃难的路上,他常常亲眼见到满目疮痍的家园和鲜活生命的消逝。这段经历锻炼了陈灏珠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磨练了他的意志,使他具备了坚强的毅力与乐观豁达的精神。“陈院士每次回忆起这段经历都很平静,他谈到最多的不是困难,而是他在流亡大学里学到的三样东西:快速记笔记的本领,扎实的专业外语功底和强健的体魄。”在分享之外,周俊医生还向读者展示了陈院士的口袋笔记。在艰难的环境中,不向困难低头、不屈不挠、潜心学业、勤奋工作、报效祖国,这是经历过抗战年代的学子们传承给一辈又一辈年轻人的精神信仰与财富。

图片

策划编辑、复旦出版社魏岚老师则分享了陈灏珠“在猪圈里写书”的故事。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他被分配到养猪场干活接受“再教育”。乐观豁达的他丝毫不受影响,不但利用闲暇时间完成了《心脏导管术的临床应用》第二版的初稿,还与所养的猪培养除了感情,在养猪方面总结出了一套心得体会。这个“有味道”的小故事引起了现场阵阵笑声。陈院士在艰难岁月中还能保持平和淡然的心,并坚持不放弃自己的工作和目标,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图片

在所有的称呼里,陈灏珠最喜欢别人叫他“陈医生”。在他心里,无论是创新搞科研,还是勤勉教学生,都是为了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医生。责任编辑、复旦出版社王瀛老师分享了陈灏珠与病患之间的几则小故事。“做一名好医生不单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需要有对待病人时的仁德之心。”王老师一边展示着陈灏珠的白大褂和听诊器,一边讲述着他的心声。几十年来,面对每一个病人,陈医生始终遵循“视、触、叩、听”的传统检查方法,一步也不遗漏。“医生不能把听诊器当作象征或者摆设,尤其是心脏科医生,学会用听诊器辨别心脏的异常症状永远是最重要的基本功。而从人文的角度来说,听诊更是为了倾听病人内心的声音。”除了日常的临床医疗工作以外,陈灏珠还经常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病人的来信,他都一一认真亲自作答,并按年份将这些信件都装订成册,这些宝贵的往来信件也在现场一一展示。

图片

陈灏珠曾说过,除了在他门下的学生之外,所有上过他课、听过他查房、看过他书、与他有过书信往来的都是他的“学生”,他对于“学生”倾囊相授、关怀备至。他的师风师德也感染了编委、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覃旭瑞老师。覃老师在负责资料翻拍的过程中,特别留意过陈院士与学生之间的书信及贺卡往来,还将这些实物带到了现场与读者分享。“即便是医学生或者年轻医生写信来提一个很小的问题,陈院士都认真回复……每年他都亲自给学生写贺卡,并一一寄送,还会将学生给他的贺卡都保存下来。陈院士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了我,也希望我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也能像他那样做一个合格的‘指引者’。”

图片

在编委中,与陈灏珠关系最密切的就是他的女儿陈芸女士。她以诙谐幽默的家庭生活小故事引出了“认真细致”、“具有人文情怀”的“陈氏家风”。“父亲每次收到名片都会详细地写上与此人会面的时间与地点来提醒自己……每年年末,我们全家都会围在一起,将父亲这一年收到的邀请函、会议议程、书信等等分门别类、装订成册,再标上年份。是他教会了我‘凡事都要认真’。”在生活中,陈院士有许多兴趣爱好,他会写诗、喜欢音乐、唱歌跳舞、偶尔还骑马射箭,“父亲和母亲年轻时是一对好舞伴,有时候还会相伴在活动中跳上一曲。父亲总说,做医生懂点‘艺术’能缓解压力、感受更多的美。”

图片

《陈灏珠传》在设计上有许多巧思,例如将陈院士收藏的病人心电图堆叠起来藏在他的座右铭之后,手稿采用拉页设计等。书籍设计者、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崔生国老师与读者分享了他在排版时的考量,“陈院士所保存的资料非常详实,处处都可以体现出他的品质与精神,所以我就想怎么能最大程度地向读者展示这些资料,又能够让大家有一些小惊喜。譬如手稿,如果只放一两页就不能表现陈院士写稿改稿时的认真,拉页设计在视觉上的效果就非常好。”

图片

最后,在场读者与编委团队进行了互动交流,也为传记编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相信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在阅读此书与读书分享中体验到不同的乐趣,从而有所传承、有所收获,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并为之奋斗终身!

图片

明年即将迎来陈院士百岁诞辰,为了更好地学习、传承、弘扬院士精神、上医精神、中山精神,编委团队也将在传记读书会的基础上,通过大师剧、云展等一系列方式展示、纪念陈灏珠院士,也期待大家的持续关注!

来源: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