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社科刘巍巍:十年重见,依旧秀色照清眸

2019-06-03|校友走访

十年重见,依旧秀色照清眸

  

校友:刘巍巍校友,2006年进入复旦社科部思想政治专业读研究生,2009年毕业后进入新华通讯社江苏分社工作至今,目前担任主任记者。

撰写:王楠


重逢

头天晚上开车从江苏到上海,一大早就到了复旦,落着雨。不过,参加完校友活动、见完老同学,直到下午,刘巍巍依然没来得及在学校里的小道上走一走,早晨从光华楼停车库到正大的路,她走得很快,来不及感慨些什么。来不及感慨的生活,一晃就是十年。

刚从三号湾的齐鲁一号过来,刘巍巍与大学同学们在那里聚餐,那是一家山东菜馆,大碗喝酒、大口吃菜的豪气很适合十年未见的友人。毕业十年,全班十六七个人,基本都到了。围坐在圆桌旁,推杯换盏间,感受到的温情并没有受到时光的切割和阻隔,依旧是想说什么就简单粗暴地表达,无须客套。

回忆起来,BBS当年异常火爆,甚至在刘巍巍工作以后,单位里一个同事自我介绍时都会提到自己是南京大学BBS某版版主。BBS上,刘巍巍的独家记忆是夏日晚间八九点钟,自习结束后,蹬着小自行车沐风而行,携着在BBS成交的二手书、学习用具等去交货,交货地点遍布南区和北区宿舍、图书馆、光华楼等。南区宿舍是最常去的,白色的灯光照射着楼道,擦肩而过的是穿着睡裙、刚洗完澡、散发着洗发水清香的年轻身影。

坐在文科图书馆新开的咖啡馆The Press,刘巍巍背靠朝向国年路的窗,路上来来往往的学生踏雨前行,恍惚间仿佛有一个准备去交货的女生从眼前骑行而过。

烙印

刘巍巍本科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新闻专业,获得免试资格后,她决定报名复旦社科部思想政治专业。记得来复旦面试的下午,三月,在研究生院面试,楼道里站了二十多个等待面试的学生,她站在靠前的位置,紧张得忘记了与周边同学交流。她心里有些忐忑,本科学校以理工科见长,能否如愿踏入这方校园?面完之后,瞬间的轻松与随之而来的不安在心里交织。这样的心绪,离发生地研究生楼只隔了一条邯郸路。

从新闻学到社会科学大类,初入学时,跨学科的学习非常吃力,政治学专著对于习惯了写、拍、摄等实务的她而言,显得格外晦涩难懂。不过经过一段味同嚼蜡地“死啃”后,刘巍巍开始觉得相对容易一点了。她至今感恩,导师邵晓莹老师对自己的帮助和启发。邵老师当时鼓励她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劝解她不要担心跨专业,将新闻学理论与政治学知识融会贯通,更好地传播出去,这是交叉学科的优势,不要把它当做一种劣势。这给了她极大的鼓励。

第一次见导师邵晓莹老师,是在徐汇区的一个咖啡馆,老师在枫林校区有课。夏天很热,刘巍巍梳着一个小辫子,出汗后头发一缕缕粘在脸上,浅色格子白短袖和齐脚踝的蓝色牛仔裤紧紧贴在身上。走进咖啡馆,看见邵老师,老师穿着一件藏蓝色丝质衬衫,很端庄。邵老师开口对她说:“刘巍巍呀,学习固然重要,但个人形象也不要忘记。”

那个夏天着实很热,导师说的这句话,影响了刘巍巍后来的生活观念,从那以后再次见导师,她都会注意“捯饬”一下。而多年后自己带实习生或者下属,也会对他们说,工作固然重要,也要认真而精致地对待生活。

回首三年的复旦生活,匆匆而过,烙印却深刻。当初从本科的新闻专业转换到思政专业,想要换个角度更深入地观察社会,这个目标基本达到了。从刘巍巍从业十年来的经历来看,她默默觉得,新闻的确有自己的理论但偏应用,而做好一个记者,需要更多的知识和更广博的视野来理性、科学地审视社会。年届不惑的她,越发觉得,在复旦的三年,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工作、事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国社十年路

“全班同学中,‘不幸’只有我从事媒体工作。”刘巍巍笑着说。做记者这一行非常辛苦,工作时间自由却也意味着时时刻刻在工作。一年中最多时候,她有200多天都在出差跑新闻。本科时,她就期待成为记者,能够更接近社会各个层面的真相,笔下有千军万马,有带来美好与改变的力量。硕士毕业时,刘巍巍放弃了可能留校的机会,坚持本科时候的愿望——成为一名记者,在新华社江苏分社一干就是十年。

这十年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刚进媒体,最在意的是发稿数量和稿件质量,干劲十足。第二个阶段,隐隐有些力不从心,刘巍巍感受到记者固然可以促成一些问题的解决,但仍有很多事情无能为力;如今的第三个阶段,她尝试在责任和无力感之间寻求平衡。

第二个阶段的无力感,刘巍巍想起她报道过的一个新闻事件——2014年昆山8·2爆炸,她是最早赶到现场的记者之一。当时伤亡惨重,大多伤者的烧伤面积都在九成以上。事故处置中,面临诸多矛盾点,一方面是超百人在事故中伤亡,工厂承担安全生产责任,被勒令关闭;另一方面,在一些没有受伤的员工看来,工厂关闭后他们将失去工作岗位,世事难两全。

因而,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个人生活,刘巍巍都时刻提醒自己,“看事情要尽量客观、多面,心态要尽量平和,‘愤青’要不得。”

回首往事,当然也有不少“小确幸”与“小傲娇”,有两件事尤其令刘巍巍印象深刻。

一件是一篇关于物价上涨波及高校食堂、学生用餐成本提高的调研报道,得到了时任总书记的批示,从而提高高校食堂补贴,减轻学生用餐负担,这件事令刘巍巍感受到了新闻的力量。另一件是在她细心发掘和努力协调下,找到了2015年“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发生时的影像资料。当时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找不到轮船“黑匣子”,也难以分析沉船原因。由于偶然的原因,刘巍巍获知,“东方之星”沉船时,有一艘轮船与它相向而过,拍到了沉船过程。为此,她千方百计联系为这艘船做航行记录系统的公司,希望拿到这份视频。当时,媒体间竞争激励,有市场化媒体抛出上千万元高价,希望购买这段影像资料。最终,刘巍巍经过数个小时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劝解,这家公司答应将视频无偿独家提供给新华社,为“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定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人生向前,刘巍巍的职业生涯还会持续,不过回校读博的打算,她酝酿有一段时间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