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学与技术系)63届和65届校友重返母校

2023-05-27|院系校友组织新闻


五月的复旦校园,风和日煦,芳草未歇,空气里充溢着重逢的喜悦。


5月24日,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学与技术系)63届和65届校友重回阔别已久的校园,在系所多功能厅欢聚一堂,共叙同窗情谊,同庆母校118年华诞。


图片



5.24

现物所多功能厅坐落在系所的小院里,院中杉树参天,鸟鸣啁啾,一片生机盎然,30多位校友一边静享初夏校园旖旎风光,一边聆听赵强书记关于系所发展的精彩介绍。光影交织铺叠在树尖眉梢,斑驳流云勾勒出岁月绵长……









赵强书记首先回顾了建系65年来系所发展的风雨历程,向老校友们介绍了目前系所五大学科方向、四个拓展领域和四大研究平台的学科建设现状,以及近期系所的几项重点工作。


得知系所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卢鹤绂班”的创建后,老校友们都兴奋异常,对于核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各抒己见。很多校友表示,应该在借鉴国内顶尖高校、国际一流高校的同时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创建具有“复旦特色”的核科学课程体系和培养路径,以培养出能成为一流核科学家并能引领未来核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杰出人才。


图片








当赵强书记说到系所已参与“复旦一号·澜湄未来星”卫星的载荷研制,并将于今年发射升空时,老校友们激动万分,不禁为母系的日益壮大和蓬勃发展感到由衷的自豪与骄傲,并对母系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图片







随后,赵强书记向老校友们提出了三点“希望”和一个计划,即希望大家常回“家”看看、多给后辈指点、多推荐人才;计划在建系65周年之际成立核科学与技术系(物理二系)校友会,并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


接着,老校友们参观了加速器实验室和EBIT实验室。大家真切地感受到母系教学科研条件的重大改观,赞叹不已。


故地重游,老校友们感慨良多,纷纷追忆起了当年的求学往事。当年条件非常艰苦,但同学们求知若渴,怀抱着服务祖国的信念投入学习。“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图片










尽管已两鬓斑白,老校友们热爱母校、关心母系、想为母校发展出一份力的热情却仍不减当年。峥嵘之路一甲子,同窗谋发展;耄耋之年聚校园,回家话佳音。忆往昔,最忆是母校……


图片


图片

校友感言

65届核物理专业 周有海

借着复旦校庆118周年之际,有机会来到母系——物理二系,既亲切又有些陌生。亲切是鉴于她曾教导、陪伴了我们五年,让我们成长,让我们展翅高飞,在伟大祖国的大地上施展着各自的才能;陌生的是物理二系也在飞速的发展,无论在人才的培养方面,还是在科研的道路上,正在突飞猛进。


我们老了,年轻的物理二系人正在施展着才华,期盼着“复旦一号”卫星的升空,就象在1965年我们毕业的前夕,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样会激动人心!

65届核物理专业 石侠民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们离开母校复旦大学已经58年了。在母校 118周年庆前夕,我从北京赶回上海,5月24日,与1963、1965届校友30余人重回母校相聚。一甲子前的点点滴滴,又回到了眼前。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上空一声巨响,复旦大学物理二系(初称原子能系)的所有莘莘学子群情激昂。几个月后的毕业分配前夜,许多人的第一志愿已经不是简单的“服从分配”四个字,而是明确填上了青海、新疆、甘肃、西藏等“两弹一艇(原子弹、氢弹和核潜艇)”的前沿战场。最后,19名物理二系学子8月底乘座2天2夜火车后,终于到达伟大的首都。可惜还没有时间观光一直向往的首都风光,一辆大卡车就把大家拉到了远在燕山脚下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当时对外称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对内称二机部401所或601厂。这是原子能院70年历史上接收复旦大学学子人数最多的一年。之后我在核工业领域整整工作了52年,达到了当年教育部长蒋南翔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即为祖国建设健康工作50年前25年我在原子能院核物理实验室从事中子物理实验工作,后27年我在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包括中国核情报中心、核工业经济研究所、标准化所等十余部门)从事核情报与战略规划研究。今天,我终于可以向母校报告:我没有辜负复旦大学的培养。

65届核物理专业 张浩然

我们是怀感恩心情返校!58年特招核物理班,我们在周同庆、王福山、谢希德等老师教导下学到物理知识,在宗祥福、钱景华等老师指导下学到动手实验。我于1965年到上海疾控中心工作,做世界核爆对上海影响和防护工作。在世界对氡环境研究中,我的“上海市环境中氡水平及所致居民剂量”一文在《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3年6月28卷第二号发表。我们毕业60年返校,对社会有所贡献,全是母校精心培养!

63届核物理专业 沈雷生

十分感谢现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学与技术系)招待我们返校团聚一堂,并介绍了系里发展的成果。60年前我们走出了系大门,走出了复旦大门,走上了漫漫60年的人生之路。今又回到母校,就如同浪迹天涯的游子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感恩母校的关怀和老师的教导,在复旦大学光芒的照耀下,我班有的同学成了核理论大家,有的成了研究生院院长,尤其有2位同学参加了第一次核爆炸工作,有2位同学参加了核武器的制造工作。大学的优秀主要体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为国家作了多少贡献,磨菇云中有复旦大学和核科学系的光芒!

来源:旦核旦微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