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级校友李社昌:寻找方向,跟上步伐
受访对象:05级校友李社昌,目前就职于杨森中国研发中心
学生记者:15级药学院邵欣彦
毕业后的主要工作经历
12年毕业后,李社昌学长作为合同工来到杨森,工作两年后转为正式员工。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对临床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制作报表上交给NMPA或FDA。这是药物临床试验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支持环节。其工作内容包括了数据采集、分析、撰写报告、以及递交药监局审查、备案等一系列复杂又环环相扣的流程,因此必须与统计、数据管理、医学等相关部门紧密合作。李社昌学长接手的第一个项目是抗Aβ1抗体药物bapineuzumab,用于阿尔兹海默症的治疗,是其支持的第一个进入临床Ⅲ期实验的的药物,但很遗憾,该药在最后阶段宣告失败。随后加入了肿瘤治疗领域,参与过硼替佐米,依鲁替尼、达雷木单抗等药物的研发。18年3月加入刚成立实体瘤项目组,并作为本组的manager开展工作。
面对困难,迎接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外在的,来源于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随着社会进步,行业发展,新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方法层出不穷,为了跟上日新月异的新技术,企业的各种架构和标准也必须进行更新。加入杨森期间,一般每过两年都会重新搭建一个新的系统。这不仅要求作为先来者要不断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进行各种文件的重编,为新系统编写新的标准;另一方面还在于为新系统提供合格的工作人员,这意味着从头训练甚至招聘新人才。在重组工作班子的这个阶段,毋庸置疑是效率低下的。这是李社昌学长面对的第一重挑战。
举个例子。近年大热的大数据和AI技术不仅在计算机行业掀起了热潮,其应用也逐渐延伸到了其他领域。对临床后研究来说,有一个词叫Real-World Evidence。这是最近在医疗保健领域被广泛关注的话题。传统临床后研究通常范围较窄,只针对相应的适应症,可供研究的数据相对较少。相比之下,Real-World Evidence有更广泛的信息来源,包括常规医疗保健,传统流行病学研究,不良药物事件监测,死亡登记、医疗索赔等行政数据库,以及个人设备记录的常规血压数据等。可想而知,有了这个巨大的数据库,传统的临床后研究就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是改革和发展的契机。需要我们不断探索起应用方法和范围,在法规范围内发挥其价值。
第二个挑战则是内在的,源于个人适应环境的压力,主要在于每一次身份转换后,你要如何调整心态,以及转换自我定位。在杨森,李社昌学长经历过三次身份转变。最早作为合同工进入公司,只需要关注手头的工作。由合同工成为了正式员工,经历了第一次身份转变。比起合同工,正式员工被要求更积极地承担责任,参与公司事务,因此也更强调对公司和集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第二次转变是从一名普通员工晋升为team leader,由从个人贡献者转变为项目管理者,负责整个项目的实施和运作。而第三次转变则是由team leader转为people developer,工作性质发生了变化,除了管理事务以外,更要管理好人。团队中的员工教育背景迥异,技能谱五花八门,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和力量,领导者需要对他们进行个性化的培养。比如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有明确规划的人,可以在技术层面对其进行指导,给他创造大展身手的舞台;对于目标不定,对前途迷茫的人,则可以适当为其规划,指点迷津。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贡献自己的才华和青春。
未来十年的发展和痛点
李社昌学长表示,可以自信地说,中国医药行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状态。国内市场有两个发展势头很旺的领域。一个是合同研究组织CRO,主要包括药明康德以及泰格医药等国内CRO巨头,除此外也不断涌现出一些规模较小但前途不错的小CRO公司。另一个则是生物科技。从15年的PD1/PDL-1开始,到南京传奇的car-T细胞治疗被批准临床试验,可以看出国内的研发正处在茁壮萌发的阶段,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我们必须正视,目前国内研发部分依旧比较薄弱。和国际水平尤其是一些老牌的资本主义大国还有不少差距。我国医药人依然任重道远。李社昌学长这样说道:“只有上游的前临床研究做好了,我们临床及临床后研究这些下游产业才有意义。”
除了新药研发的硬实力,与之配套的行业标准、人才培养等软实力也是行业进步的方向。随着中国加入ICH,中国药开始打入国际市场,药品制造和检验等相关标准也会逐渐向国际标准靠拢,审核也会越来越严格。这对中国药企和研发人员都是一场重大挑战。
比较惋惜的是现在对人才的培养仍旧不足。在中国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需要一些有经验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的高层次人才。人才的培养对于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要想产业升级,必须依靠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但如果国内行业发展不好,跟不上国际水平,企业和院所也留不住优秀的高精尖人才。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切都会慢慢变好,国家经济实力上去了,医药行业也会水涨船高。希望在我们的努力建设之下,中国药在未来能成为优秀和品质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