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雷:发掘科研之道,坚持、提问与交流

2023-05-27|复旦人物



系友简介


陈学雷,男,复旦大学物理学系1987级本科生,1991年获复旦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94年获北京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99年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博士毕业,先后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物理系、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理论物理研究所等处工作,2004年底回国。现为国家天文台宇宙暗物质与暗能量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星系宇宙学部副主任,已发表论文18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宇宙学、射电天文学等。


面对挑战,持之以恒求解题


陈学雷受邀来到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开展强基计划“大师讲坛”讲座,在活动间隙与我们的系友访谈团队进行了交流,他分享了自己在求学和科研中的一些小故事,以期用他过来人的经历和经验,勉励现在的同学们。


谈到物理科研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方法,陈学雷着重强调了一点:“只要不断地持续地去做,总可以找到克服困难的方法”。他向我们回顾了他的一段学生时代的记忆,那时他正在跟随苏汝铿老师进行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当时,组内的师兄做了一个有关玻色子的项目,因此苏老师将一项任务交给了陈学雷,希望他能将这项研究扩展到费米子系统。但是在陈学雷工作的过程中,数值解的结果总是不收敛。即使在毕业论文提交的最后阶段,他仍然没有找到解决方案。于是,苏老师建议他去天文台寻求一位从事恒星研究的教授,借用他们的程序,并进行必要的修改来完成他的计算。尽管如此,数值解依旧无法收敛。此时已经到了截止日期的前几天了,他的同学们已经开始誊写论文,但他的科研还毫无进账,即使当时苏老师已经建议他如果没有结果,可以写个综述提交。但是,他仍坚持要解决这个问题


在反复地仔细思索中,他最终发现费米子系统与玻色子系统情况不同,需要引入一个额外的相当于粒子数守恒的约束,因此在求解过程中需要引入拉格朗日乘子。这个发现使他在最后关头成功解决了问题,并迅速得出了结果。最终毕业论文不但按期顺利地完成提交,经过评审,最终获评优秀论文。


他告诉我们:“遇到困难,首先是要坚持,另外可以尝试换个思路去思考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正是凭借着这种解决问题的习惯,陈学雷在科研生涯中面对困难不退缩,并且通过改变研究方法,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图片


开拓视野,致力于问出好题


陈学雷在回顾其科研生涯时,谈到了他在宇宙学发展如火如荼的90年代,有一个深深的遗憾。当时,他总是倾向于跟随他人的工作,在其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计算。这种思维惯性使得他错过了很多做出新发现和发表好文章的机会。陈学雷自评道:“我当时还是缺少主动去找第一流的问题、去提出大问题解决大问题的意识。


陈学雷回忆,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在科研中总是太过被动,总是拘泥于怎样求解方程,怎样去计算等问题上,而忽视了积极开阔思路,探寻当前的重大问题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些素质对于有志于科研的人至关重要,它们能帮助他们提出并解决真正有价值的问题。陈学雷评价说,美国的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上做得很好。尽管许多美国学生在做题能力上可能不如其他学生,但他们能在科研中持续提出新问题,不少美国学生刚接触科研不久便开始提出自己的想法。相比之下,他自己的思维有时太受局限了,直到做了两期博士后,才逐渐地开始明白怎样自己找问题。


陈学雷表示,现在的同学们在这方面有了进步,现在的很多培养方案,例如“强基计划”的开展科研实践课程等满足了很多他们“当年想,但是还没有的东西”。


图片


追踪前沿,交流带来新启示


陈学雷着重提醒同学们,要避免以往自己碰到过的一个思维误区,“在我当时来说,我总觉得好像各种东西都在书上,只要看看教科书或者参考书就行了”。实际上,教科书中的内容可能是几十年前的内容了,而即便是综述类型文章中总结的,也不一定是最新的问题。基于这点,陈学雷指出,要了解新的问题,首先是参加学术会议,第二个是阅读网上贴出来的arXiv文章。他特别强调的第三点就是要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


陈学雷观察到,在他的学生中,那些非常成功的几位并不是孤立自己去思考问题,反而他们会主动与其他的研究组或者会议上的其他教授进行交流。有些事情可能自己做起来也未必比别人更快更好,但是由于交流,这些同学可以从别人那里学到相应的经验和技巧,因此就不容易走弯路,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如果你有一些沟通交流的能力,它是对你有很大帮助的”,陈学雷如此评论道。


图片


来源:格物明理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