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之星”走进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23-05-30|院系校友组织新闻

524日下午,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品牌活动“复旦之星”走进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交流活动顺利举行。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党委书记陈浩明,复旦PE/VC同学会副会长辛强、茅健等投资界和产业界嘉宾代表出席。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华彪、秘书长张欢应邀出席。

图片

校友们首先参观了江湾校区的生命科学学院,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浩明书记带领大家参观江湾校园,走进生命科学学院大楼,映入眼帘的是学院的院士墙,展示着在生命科学学院学习工作过的27位校友的风采,他们是学院人才培养的杰出代表,既有张亚平院士、赵国屏院士、金力院士和贺福初院士,也有三位美国科学院院士:袁钧瑛院士、林海帆院士和杨薇院士,接着校友们来到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的谈家桢先生塑像前,合影留念,聆听谈先生的故事。

图片

座谈会在参观后于廖凯原楼101室进行。陈浩明主持会议并致欢迎辞,他对到场的校友表示热情的欢迎,并从发展历程、组织架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等介绍了学院情况,学院拥有生物学和生态学两个双一流学科,在上一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学院拥有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正在筹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成绩喜人。学院拥有83名教授,其中获得国家级人才称号(青年人才称号)的有五十余位,师资力量强大。

陈浩明强调,今后要依托校友会,积极组织活动,搭建与校友间交流合作的平台,加强双方在人才培养和输送的合作,促进学院和校友企业在科技方面的双向赋能,加强在产业孵化和专家咨询上的合作。生命科学与生命健康紧密相关,生命科学的发展事关人类未来生命品质的提升。此次交流会旨在加强产学研与资本的对接,助力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

图片

辛强副会长在代表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PE/VC同学会发言中,提到院铭石背后的题词“天物芸芸,各复其根”,前一句代表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后一句代表了生物进化的过程,希望校友们通过本次活动深入了解生命科学学院,关注该领域的人才发展。同时,他鼓励校友们多多关注今年正在进行中的第十届“复旦之星”创新创业大赛,大赛发展至今已成功举办九届,也是复旦创业创新者们心中最具权威和最信赖的平台,欢迎校友们将自己的项目展示给更多的投资者,借此促进未来更多的密切合作。

图片

活动进入生物医药行业技术交流的环节,来自生科院科创校友企业创始人及生科院科学家重点围绕产品内容、核心团队、市场竞争优势、投融资需求和产业战略布局等内容进行报告。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朱焕章教授做了《新型温敏水凝胶外用修复糖尿病足溃病伤口》的报告,他谈到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溃疡的治愈是老大难问题,他们研发的功能性温敏水凝胶则在“老药新用”的基础上显示出对于糖尿病患者溃病伤口起到更好的治愈作用。

图片

浙江复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CFO雷雅婷做《面向5G技术及新能源汽车的新型电磁安防材料》项目介绍,她重点提及了项目的投资亮点,复创作为我国优秀的宽频段电磁波屏蔽效能企业,实现了技术与场景的强协同,快速完成市场突围与规模化量产交付,发展前景很好。

图片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年研究员张经纬老师做了题为《国际领先智能液滴+技术平台提供商》的报告,致力于打造下一代单细胞分析“智能液滴”技术平台,应用于细胞与基因治疗。智能液滴基于独特的材料与结构,可实现高通量平行的物质交换,目前已完成与单细胞测序相关的产品开发。

图片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年研究员凌晨老师做《基因治疗产品的第三方质控检测》的项目报告,他介绍本项目主要从事重组腺相关病毒基因治疗产品质量控制检测,定位为独立第三方权威质检机构,旨在加速科研院所,载体生产企业,临床单位的基因治疗全面产业化进程。

图片

在自由交流环节,投资人们就四位项目报告者的项目进度、创新性、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进行了互动交流。

活动尾声,华彪常务副会长在发言中说道,走进生命科学学院对促进校友和学院间的交流很有意义,期待“复旦之星”走进学院系列能形成良好健康的产学研生态循环发展圈。

图片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简介

       1923年复旦心理学系成立,郭任远、蔡翘、蔡堡、唐钺、李汝琪、冯德培等前辈济济一堂,共谋大业,1926年,改为生物学系,1986年,成立生命科学学院,谈家桢先生为首任院长,这是我国在大学中成立的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现任院长为林鑫华教授。

图片

学院创始人谈家桢先生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拥有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拥有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现代人类学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上海市工业菌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学院拥有生物学和生态学2个双一流建设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我院生物学、生态学取得优异成绩。

      学院现有编内教职员工229人,其中教授83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五十余人入选国家人才计划。近5年引进各类优秀人才52人,其中入选国家和上海市人才项目者占比61.5%。学院推动引进了诺奖得主Michael Levitt,并申请到上海市重大专项。师资力量强大,积极推动一流人才和学科高地建设,成果丰硕。

      学院以人才培养为己任,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学子,遍布全球。早期毕业的童第周、冯德培、陈世骧成为中国第一代学部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培养了14位两院院士、3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很多优秀学子成长为学界、产业界和政界的领军人才,为国家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近5年,学院教师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项目11项(含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5项,重大或重点项目18项,国合重点项目或重大研究计划项目14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外国学者研究基金项目2项,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157项,年均纵向科研经费逾2.3亿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获得一类新兽药临床试验批件一项。学院近五年共发表SCI论文约1650余篇,其中学院做为第一单位发表150余篇高水平论文:

      学院拥有复旦大学生物学和生态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在站人数近90人,先后为国家培养了300多名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多次被授予“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称号。

      学院始终以创建国际一流的生命科学学院为奋斗目标,以构建高质量教师群体和争取国家级重大项目为抓手,在科研成果、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科技产业化等方面实现了快速发展,为“第一个复旦”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


来源: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