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校友举办秋季主题沙龙“新环境下的跨界创业与资源共享”

2024-11-02|院系校友组织新闻


10月26日,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迎来创建95周年之际,广州校友举办秋季主题沙龙活动,共同回忆在新闻学院学习的青春时光,共同探讨新环境下的跨界创业与资源共享。

 


活动当天,1982级刘海陵、1983级谢奕等数十位新闻学院的校友欢聚一堂,学级跨度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本世纪的2015级。活动中,各位校友分享了各自毕业之后的从业经历、职场感悟,包括一些校友跨界转型,从事更丰富的职业类型或开启个人创业之路。

 

为此,本次校友活动特设沙龙环节,以“新环境下的跨界创业与资源共享”为主题,邀请部分校友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跨界工作经历或新环境下创业的故事。一些校友在媒体工作若干年后,转型到了企业工作或在AI等科技应用领域披荆创业;一些校友自开媒体后不弃笔力转做财经作家或自媒体博主;一些校友在高校担任学者教授投身教育事业发光发彩;一些校友毕业之后即投身经济界,在更广阔的领域发挥着自己的专业才能。

 

在分享完各自的故事之后,大家深感无论身处何地,无论身兼何职,所学的新闻传播理论依然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媒体的从业经历和专业的新闻素养支撑着大家成为各个领域和各条战线上的佼佼者。校友们纷纷表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是大家共同的家园,共同的记忆,希望这样的记忆、这样的情谊永远保持下去。

 

 

广东历来是复旦新闻学院校友较为集中的地方。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广东新闻媒体的蓬勃发展,大批新闻学院的学子来到广东工作生活,用他们的努力彰显着“复旦新闻馆”的光彩。如今,新闻学院的校友在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乃至香港、澳门等大湾区范围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校友范围越来越广,老面孔依然精神矍铄,新生代越来越展现出后浪的力量。

 

新闻学院一直关注着粤港澳大湾区校友的发展。2023年,新闻学院以“复旦新闻馆”为精神符号,向全球校友发出倡议,加强联络,双向奔赴。广州地区的校友在学院的支持下,迅速响应,开始着手打造“复旦新闻馆”在广州的校友凝聚与互动的平台、机制。

 

接下来,在“复旦新闻馆”的引领下,广州地区的校友将联手深圳和香港、澳门等地校友,力争发挥校友会的桥梁和平台作用,推动校友跨行业、跨地域联动,让“复旦新闻”这块拥有95年历史的金字招牌,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所有复旦新闻学院的校友能够有所依托,彼此关心,相互扶持,在学院与校友之间实现双向赋能,力争打造出能够切实发挥出“复旦新闻馆”品牌价值的校友合作的长效机制,在一个开放的平台上实现“经历分享、资源共享、情谊尽享”的目标,推动“复旦新闻馆”在广东乃至大湾区深耕深植、枝繁叶茂。

 

 

8213校友刘海陵

感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长期以来对各地校友给予的大力支持。特别是2023年以来,“复旦新闻馆”的旗号再次树立起来,对校友们是极大的感召与鼓舞。广州地区的新闻学院校友希望能为新闻学院做点什么,也希望在新时代变革下和新一轮传媒转型的发轫时期,有一个因学业而相互关联的平台,大家相互沟通、学习交流、取长补短。这次校友沙龙,大家不仅讨论沟通了复旦新闻人的跨界融合发展,也在认真思索新闻专业的从业者如何适应新传播技术手段的变化,特别是AI技术应用日新月异的当下,如何能够更贴近现实做好传播。大家发现,尽管身处不同业界领域,但支撑前行的依然是那份新闻理想,驰骋职场的仍旧是手中传播技能,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永远是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园。接下来,新闻学院广州校友将继续探索互动联谊、合作发展的模式和机制,会在更广更深的层面探讨推动新闻传播专业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开拓创新话题,推动“复旦新闻馆”在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枝繁叶茂、发扬光大。

 

8313校友谢奕

参加系友聚会,我是抱着一种多向年轻人学习、多与年轻人交流的念头来的。校友之间,固然有跨界交流、资源对接的天然需求,但对于复旦新闻系的校友来说,总有一种特别的精神在我们之间流动,同声同气的“自由而无用”,这种喜欢问个究竟、探索本质的精神,在中国当下巨变的社会、经济、传媒、内容生态中,我相信一定有它更大的价值,期待我们新闻系粤港澳系友们能有一个像“大家沙龙”一样的复旦新闻馆,注重学习的交流、智慧的分享,不在乎头衔高低,不讲究章程规矩,自由自在,欢聚畅聊。

 

9513校友吴凌

在南方报业集团深耕广告经营管理和经济新闻报道近20年,以“传媒+经营”的经验践行“体制内创业”。后从报社离职,告别“内容为王”生涯,希望技术立身。他曾跨界转型组建程序开发团队,目前投资的零零鲸无人驾驶游船主打水上黑科技。即便投身科技应用赛道,吴凌认为,新闻传播理念和技能对企业的发展仍然具有重大意义,他愿成为传媒与科创跨界融合的一个探索者。

 

9513校友梁音

资深跨界媒体人,从南方报业、腾讯到自主创业,他一直走在行业前沿。如今,他聚焦于AI应用培训、企业AI落地解决方案和AI创意内容生产,致力于将科技美学和商业美学赋能客户。在校友活动中,梁音分享了自己如何用AI为企业带来创新和效率,同时保持新闻人特有的敏锐与责任心。结合创业感悟,他强调了AI应用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商业美学的赋能与组织变革的推动。

 

0413硕士校友张洁

2004年进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读研,硕博连读毕业后进入中山大学任教,最近4年则转型从理论到实务,在中大招生办负责全校招宣工作。她在分享中说,复旦新闻好学力行的精神和学校追求卓越的品格一直指引她的成长。陪伴和启发年轻人的成长,是她一直以来的人生使命。参加本次活动见证了校友们在不同生命阶段中丰富而跌宕起伏的经历,以及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期待以后能有更多机会,跟大家相聚,彼此赋能!

 

9713校友曹宁钏

毕业后一直在企业界打拼,2018年从上海来到广东发展,在碧桂园服务主要负责管理品牌,可持续发展和客户体验方面的工作。尽管未在媒体,但曹宁钏依然在另一个领域应用着在复旦学到的新闻素养:保持好奇,追求真知。为“复旦新闻馆”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跨界融合发展奋楫出力。在活动现场,曹宁钏说她在广州“终于找到‘嫡系’的校友组织了。”一句幽默之语,却印证着“复旦新闻馆”对于复旦新闻人的号召力。

 

9813校友李银

在媒体工作过16年,自认为93.75%的时间在财经媒体。2018年开始自我介绍变成“斜杠中年劳动妇女一枚”。她说,斜杠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跨界。跨了财经写作、FA、企业顾问、艺术顾问、经济分析、公益、起名儿等等领域。自嘲如在古代就是个“师爷”。去年出了一本书,把用了二十年的签名档变成书名:《是银子总会花光的》。有是银子总会花光的底气,是因为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能力。

 

9813校友白国华

体育媒体人,媒体圈内著名的“老白”,校友活动中如果没有“老白”,就如同菜中没有放盐一样无味。白国华2002年毕业,去了《足球报》工作。2020年底,他从《足球报》离开,走上了创业的道路。从他分享的故事中,依然可以看到复旦新闻人的那种“不信命、不服输”的精神。

 

1413硕士校友柳怡

虽然学了7 年新闻相关专业,但她并未从事媒体工作。2017年毕业校招入职腾讯总部,一年后转到腾讯微信团队,开始在广州工作和生活。她娓娓道来,与大家分享了她为什么选择到企业工作,为什么选择腾讯、选择微信。柳怡现在是微信的一名产品经理,新闻学院的所学所思是她在职场上不断探索进步的一个动力内核。“新闻有用”在柳怡身上展现无遗。

 

1513硕士校友黄驰波

这次活动中最年轻的一位校友,也是“复旦新闻馆”在广州的新生力量,在很多校友相继离开媒体之后,她成为了媒体新的后浪,先在南方都市报从事深度调查,再从事财经新闻采写工作,将新闻人的情怀继续发扬光大。通过分享一篇篇新闻稿件,黄驰波与大家共同见证着这个时代,也让大家看到了这位年轻女孩身体中的那份初心和爆发力。

 


来源: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