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璆:风物长宜放眼量

2022-03-15|复旦人物


蒋璆,复旦大学2001届世界经济系本科,2004届世界经济系硕士。硕士毕业后,前往韩国浦项制铁公司首尔总部工作3年,主要负责进出口贸易方面的业务。2007年,蒋璆回国转型进入金融行业,先后在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和华宝基金从事行业分析师工作。2011年加入华安基金,历任高级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等职务,2015年6月起出任基金经理,管理华安动态灵活、华安制造先锋等权益型公募基金产品。



2020年,基金行情火爆。基金以年轻人喜爱的各种形式出现在网络平台上,不少基金经理成为“网红”,进入广大网友的视野。在诸多基金经理中,蒋璆业绩突出,但仍然保持低调。他明白,有些“抛头露面”,只是基金宣传的需要。真正的底气,在于自己的眼光、魄力与专业积累。

蒋璆曾在韩国浦项制造公司工作。这份实业工作经验给予了他对上市公司、制造业发展的深刻认识。2007年,蒋璆转型研究员。他追求从实业、产业的角度去开展公司运营的研究,横跨学术、理论、实业等多方面,在基金投资上业绩优异,生涯中始终保持向上发展的趋势。

对他而言,短暂的时刻并不意味着所有。静水流深,时代改革的渊流中,时间会证明一切。


蒋璆在青海盐湖调研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谈及中学时期的求学经历,蒋璆用“小镇做题家”来形容自己。他来自江苏宜兴的一个小镇, 初中时教英语课的老师,本职是一位体育教师—因为缺少英语教师,就让他来兼任,蒋璆笑着说:“现在我们总开玩笑,‘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吗?’但对我来说,英语是体育老师教的,这就是现实。”到了高中,所有老师都用本地方言授课。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蒋璆始终保持认真勤奋的态度,成绩一直名列年级前列。

在高考后的专业选择上,家人、老师对此没有什么经验,“相当于是盲选了一个专业。”1992年“南方讲话”后,中国改革开放更加深入;2001年,蒋璆在校期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蒋璆认为自己遇上了中国经济向好的时机,世界经济学则让他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浪潮中有所作为。“我很幸运,误打误撞地选了个好专业。”

这使他更珍视读书、成长的机会。1997年,蒋璆进入复旦大学世界经济学系就读,直至2004年研究生毕业。进入大学后,蒋璆常常泡在图书馆里。除了一二九歌会等班级活动,他几乎很少参与其他学生活动。


本科毕业照

蒋璆研究生期间,经济学院与韩国中央大学第一次合作开展国际学生交流项目。中央大学是韩国排名前十的大学,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蒋璆认为项目很好,对国外的教学也颇感兴趣。他的知识基础打得比较扎实,报名项目后顺利通过了学院老师的选拔面试。研二上学期,他开始了为期半年的交换生生活。谈起在韩国的经历,蒋璆已不大记得当时所学,但与当地人的交流与接触,让他对韩国社会和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一次韩国之旅成为他毕业后求职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毕业求职季,恰逢韩国浦项制铁公司招募管理培训生。韩国浦项制铁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钢铁制造厂商之一,实业制造实力雄厚。蒋璆对此也有所耳闻,加之他具有韩国交流的经历,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投了简历,最终被录取,并顺利入职,赴韩国开启了“实业”生涯。这份工作待遇不低,一份相似的工作,国内薪资大约六七千元,而韩企可以提供一万五千至两万元不等的薪水。在当时,这份差异相当显著。

在浦项公司,蒋璆主要负责进出口贸易相关的工作。不锈钢出口工作,与中国国内的客户对接。浦项公司是一个运转稳定、架构成熟的企业,只要跟着各项规制向前推进,难度并不算高。刚进入部门时,紧要的任务还是适应当地的生活。他在韩国交流期间只使用英语,所以工作后还需额外学习韩语,但他上手很快,在工作中边学边练,很快就能用韩语撰写各类商务性质的报文。

这份3年的制造业从业经历,给了蒋璆许多宝贵的职业体悟。“现在许多财务预测更乐观,甚至有些激进。”蒋璆说。制造业的成交收入,实质上是销售“量”与“价”的乘积。财务预测就是对“量”与“价”的预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预测,对蒋璆而言,他会更为谨慎。

这份谨慎,是基于复杂多变现实情况下的反复考量。

在制造业,资本市场对它的预期部分来自稳步扩张的新产能,但新产能的建设与投放不像列数字一样简单快捷,而是与现实环境息息相关。浦项公司曾计划在印度开设工厂,筹备多时,也已完成与印度政府的商谈。但拿到官方批文仅仅只是开始。方案落地后,最直接的阻力来自当地农民—土地是农民的命根,需要从他们的手中收来土地,才能开工建厂。在农民的强烈反对下,这次计划最终被迫搁浅。

内部因素同样存在。从刚开始的10%~20%,到接近100%,需要经历新产能爬坡升级的漫长过程。一方面,工厂的生产机器、生产流水线的运作需要更加高效顺畅,制作工艺也需不断雕琢打磨;另一方面,产业下游的厂商是否已培植起足够的订单需求。这些需要反复考量的因素,在现实中牵一发而动全身。

“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金融行业,你很容易对实业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蒋璆说道。财报里,实业经营以数字量化的形式呈现在金融从业者的眼中—他们太熟悉数字了,整个行业似乎都能被简单地用几个奥妙无穷的数据概括。

事实当然并非如此。实业的经营需要各类部门、员工的相互协作,报表上记录的利润年增长率下,国家政策、企业战略、部门运作等各种各样的因素相耦合。钢铁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强周期性行业,与国家整体的供需情况密切相关,不将其置入时代背景中考量,往往会被数据遮蔽,远离实际。

在这层意义上,3年制造业从业经历,成为蒋璆宝贵的人生体验。蒋璆对于钢铁等偏工业、制造业的领域上有一定的研究优势,也为之后投资打下了坚实基础。


蒋璆在美国波音公司参观

厚积薄发,顺势而为

“我很庆幸在行业最高点离开了。”蒋璆回忆自己的制造业从业经历时感叹。

他在浦项公司待了3年,正碰上了国家发展的大势头。自中国2001年入世后,与世界接轨的中国经济迅猛发展,钢铁行业的需求同样逐年增大。企业生产的不锈钢供不应求,不需要费心推广宣传。“我们当时做业务很简单,老客户每个月报上来他们的单子,基本上就满足了我们的产能,根本不需要开拓新客户。” 蒋璆回忆道。

2008年金融危机后,经济形势则有所不同。我国的不锈钢产业几年的高速发展中,在产量上已经有极大的突破,韩国企业面临着需求减少、竞争扩大的境地。如果离职再晚一些,蒋璆可能就要承受极大的工作压力。

“作为个体,你也许能靠你的精细化管理跑赢你的竞争对手,但未必能在大环境下活得足够滋润。”这是蒋璆这么多年来的心声。

这次成功的选择并不是简简单单出于好运。蒋璆在韩国浦项公司时,本就有派回中国的规划—身处异乡,他深知在国外的晋升会受到身份的限制,可以看到自己的职业上限,工作三年后,便开始考虑起离职一事。

在职业选择上,蒋璆有自己的一番心得。他关注行业的平均薪资水平,更关注自己长远的发展前景与升迁路径。他认为,上限较低的行业,即使短期内薪资诱人,也只能让自己在瓶颈前黯然止步,默默目送其他人扬长而去。在职业发展上做出判断后,蒋璆又审视了自己的性格。他自称不适合做卖方,“卖方需要你能非常开放,很有社交活力,服务到位”。不同行业青睐不同的性格特质。一份与个人志趣、性格贴合、发展前景光明的行业,才是可以为之奋斗终身的行业。感到不适应后,他跳槽的想法也更为坚定。

回国后,蒋璆成为了国泰君安的一名研究员,随后他又担任华宝兴业研究员。2011年6月,他加入华安基金,从基金经理助理做起,4年后,他正式出任基金经理。在不断的磨砺中,蒋璆具备了学术、理论、实业、实战的多重经验。

他的工作,忙是常态。每天跟踪行业的日常变化,完成行业上市公司的经济调研,临到财务财报季,企业、行业的经济情况点评更必不可少。这也是一份让他满意的职业,意识清醒、操作到位,就能获得好的回报,反之亦然。“我能够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一番成果。”蒋璆总结道。

他认为,基金、投资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行业,也始终保持着学习的态度。在宏观层面,要清楚国家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在中观层面,需要对各行业商业模式的运作机理有所了解,需要洞察这一行业未来盈利增长的核心点;在微观层面,需要对具体的报表数字敏感,有数据分析能力。“市场不停在变,你也需要不停地学习。”

的确,市场在变,时代也在无可阻挡地发生变化。蒋璆调侃,入校时经济金融不算很受重视的学科,但他在毕业后就成了香饽饽。他谈到,过去十年,我国的虚拟经济高速发展,新兴产业挤压了不少传统行业的生存空间,也创造了诸多股市神话。未来,市场的风口正逐渐吹向实体经济,而新一轮的博弈已近在眼前。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在历史洪流里面,作为个体,能做的事情就是顺应大势。”蒋璆说。他认为,顺应大势,则要将目光放得长远些,在更大的时间尺度上,对于事物的认识也会更为清晰。

“时间会证明一切”

“时间”,是蒋璆投资的关键词。

从分析师到基金投资经理,工作内容也发生了大改变,“可以说一个偏理论,一个偏实战”。分析师得关注行业发展的趋势,择取优质企业向投资方推荐,或是及时地提示市场风险,是一个向投资方“提供弹药”的角色。成为基金经理之后,蒋璆需要考虑得更远,要对全行业、全市场、对国家政策进行宏观把握。基金经理会根据市场的结构性行情,做出最终的投资配置:股票优质企业标的的选择。自上而下的种种配置,都由基金与基金等投资手段的占比,各行业板块的比重,行业内经理拍板负责。

不变的是蒋璆的忙碌。从早上7点半起,他就得开始收听各研究院的线上会议报告与各上市公司的路演。路演是指各上市公司针对投资者举行的股票推介报告活动,是股票发行方与投资方重要的交流手段,因而也占据了蒋璆许多时间。通常情况下,蒋璆一天会听6场时长接近1小时的路演。到了各季度上市公司财报披露的时刻,更要争分夺秒。看财报,得抓紧看,也得抓重点看。全中国四千余家上市公司的财报信息庞杂,抓大放小,捕捉重点,是如今基金经理的必修课。而在忙碌之中,他仍然坚持每天收看《新闻联播》节目,从中了解国家政策方向的动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基金经理没有躺赢。”少了积淀,也许短期运气好,能赚一笔,但不会长久。市场持续变化,过了这一阶段,就会“两眼一抹黑”,在市场浪潮之中狠狠跌落。“如果你对所有行业都不熟悉,投资就变成了扔飞镖。”蒋璆笑着说。

有了努力后的底气与自信,蒋璆会更倾向于拉长投资的时间尺度。他更关注基金投资产品的组合表现。从中长期的眼光来看,即使某个月度或季度的走势并不理想,他也不会常有过多的忧虑,“我会重新审视我的投资逻辑与组合,如果确认是没问题的,那么我会继续持有。”蒋璆认为,在把握整体的国家政策、细究具体行业经济走势的前提下,某个短暂时段的挫折并不可怕,他追求更长期的收益回报。

蒋璆在2015年接手基金时,基本上已经达到股市的最高点,可那个时候,没有人知道已经那是最高位,没有人笃定知道某时某刻的股市是涨是跌,接手时蒋璆已注意到潜在的风险。随后,熊市、震荡市果然接踵而至,股市暴跌,作为新帅的蒋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他在风险之中,又隐约捕捉到了些许机会。长期的沉淀让他运筹帷幄,在复杂动荡的环境里,他破除危局,为投资者收获了可观的投资收益。

“说实话,我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前景、政策扶持是有信心的,所以我可能会比市场上很多人乐观一些。”或许时段不同,关注的具体板块、产业方向也有所不同,但他始终都在孜孜不倦地寻找着资本运作的可能。努力之下,蒋璆选定了一些有把握的组合,在回报率上有着不俗的表现。

“如果你认为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你可以继续坚持下去,时间会证明一切。”蒋璆笃定而诚恳地说。风物长宜放眼量,时代变革之中,时间会留下所有的答案。


2021年,蒋璆(前排左二)与本科同学聚会合影


来源:公众号 复旦经院全球校友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