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对象:2005级微电子专业校友苗本乔 今日头条投资总监
学生记者:16光科系徐珍珍
2009年,我从复旦微电子专业毕业,四年的大学中留下很多深刻的回忆,永远起不来的早锻炼,为了狂刷GPA熬过的夜,还有选过的各种有意思的课程,感谢母校带给我的一切。今天与大家分享一下我毕业之后十年的职业生涯、对行业的思考,最后给学弟学妹一点建议。
Part I.投资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我最开始学习微电子专业是个意外,当初因为是我爸帮我填的志愿,毕业之初对自己以后的工作也没想太清楚,毕业之时的目标是找到一份可以让我多看看不一样的东西的工作,其实咨询是一个典型的可以在短时间之内看不同行业同时可以进行较多的知识积累的工作,所以我毕业之后选择进入了麦肯锡做了分析师。
如果说我回头看过去十年的职业发展路径,2013年我去沃顿商学院读MBA是一个比较明显的职业生涯分野的界限。读MBA前我是比较按部就班的在跟着职业路径走,即使是毕业以后去咨询,也是因为没想清楚要做什么,所以挑了一个当时看起来最优的路去走。那个时候的选择没有太多的自己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在里面,但读MBA前后我对职业路径的思考是有比较大变化的。在读MBA之前的那个暑假我提前辞职了,在KPCB基金比较完整的跟了一个投资项目,在那个项目做完,我最大的收获是开始发觉投资确实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也就是在这个时间点定下来,我想做投资。
2015年,MBA毕业以后我加入了腾讯投资。刚刚毕业的时候虽然方向想好做投资,但行业没有完全定,决定去腾讯也是一个特别机缘巧合的事情。腾讯每年都会去美国做一个巡回的校招,当时腾讯投资部的负责人正好也是沃顿商学院的老校友,面试的时候跟他聊的非常好,当晚就给我打电话说希望我能加入。在腾讯待了两年半之后,当时头条机会比较好,就想去一个相对更早期一点的互联网公司也不错。
在2017年的时候我决定加入今日头条。在我刚刚加入的时候头条处于一个相对还不错的状态,主APP今日头条比较稳定,抖音处在发展初期,DAU差不多1000万。我是抖音最早的种子用户,然后对这个产品非常认可,但加入之后抖音发展的速度之快,也是我没有想到的。
Part II.永远选择更有挑战的选项
在过去的这十年的职业生涯当中,有三个比较stress的阶段,一个是本科毕业进麦肯锡的前三个月,第二个是刚刚开始做投资的时候,第三个就是目前从投资转到业务。我选的很多路,其实都是我最开始我也不确定我能不能干,但最后我还是选了那个更有挑战的路。我会比较早的看到职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我会愿意为了突破瓶颈去走出舒适圈。
毕业第一份工作进麦肯锡,当时同届的很多同学都是商科或者金融专业毕业的,刚刚入职开始让我做行业分析,看很多数据,刚刚工科毕业的我对那些数据的维度没有任何概念。所以我基本上在入职前三个月,天天都觉得自己要被fire。 但我这个人的特点是相对来说学习能力比较强,学东西比较快,经过一段时间适应以后,我成为那批麦肯锡整个大中华区入职三个月经过第一批裁员之后留下的3个人中的其中之一,那时候正好金融危机,但咨询公司对金融危机的反馈是滞后的,所以在很多公司出了问题,比如雷曼公司倒闭之后的大半年麦肯锡才了裁员的动作,而我们最开始入职的7个人,也被裁掉了4个。 对我而言,麦肯锡是一个挺值得待的地方,对我来说其实更像是读了一个研究生,我在里面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受到了非常好的职业训练。麦肯锡的三年塑造了我对于整个商业社会的认知和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
另外一个阶段觉得比较有压力是刚刚开始做投资的时候,那个时候也是因为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投资,包括说市场上哪些FA靠谱,项目是否靠谱这些都不知道,如果当我对面坐的是一个创业公司CEO的时候,我也很难在同一个维度上去跟他对话。除了前端的部分一头雾水,后端的部分也是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交易结构怎么设计,涉及到一些法律的交易条款,看完也不知道当中哪些地方会有坑,所以初涉投资也是花了挺长的一段时间去catch up,我通过去跟行业内比较资深的人去聊,比较快的建立了对行业的认知和链接,半年之后基本上就完全进入正常节奏了。
第三个是最近从投资转去做业务,发现业务的人的素质其实跟之前的打交道的人相对不太一样。整体来看,之前的团体都是精英小团队,无论是咨询公司还是投资,现在去了这个业务之后就需要接触大量各个职位的人,就是比如销售、客服、销售运营等等,同时还需要面对各种各样非常细枝末节的事情。刚刚接触下来会觉得有些overwhelming,但我觉得这个过程其实对我与人相处和leadership的一个锻炼。
Part III.互联网行业未来十年
互联网的未来十年这个话题大家讨论的也比较多了,整体来看,现在C端流量红利已经终结。智能机渗透率很高,新的智能机出货量下降,所以流量红利基本上到头,巨头垄断流量又导致了新的创业公司崛起会非常困难,所以C端进入了一个相对比较低增速的阶段。其实不止互联网,历史上整个经济的增长,都是一波技术革命带带动一波模式革命。现在的这一波技术革命往前看本质上是由智能机和4G技术成熟来驱动的,这两件事情使得“移动”成为可能,之后才带来这一系列的模式革命。这一波模式革命最典型的两个代表是IM(Instant Messaging)和O2O(Online To Offline)。
所以接下来我觉得这个行业的变数大概率会发生在下一个技术革命出现的时候。我判断主要是5G技术的成熟。因为5G本质上是连接速度加快,可能比4G快20倍甚至更快,所以20倍的概念是什么?是说你的连接设备不只是手机了,这个时候就真正的IoT(Internet of Things)的状态就会出现。当终端设备一旦发生了变化对于现在的互联网巨头来说是重大的挑战,在流量红利消失以后,这些流量的稳态的流量源都会发生变化。到那个时候互联网这个行业会变的挺不一样,从目前技术演进来看3到5年之内肯定会出现。
Part IV.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第一个,要适当多承担一些风险。在腾讯,很明显可以看到比较早加入的人职业发展会更好,但当时他们选择腾讯阿里时候,他们那个年代最优秀的人都是去了IBM、微软。其核心原因是对于当时那批头部的人来说,当时让他做出“我要去腾讯”这种选择,它的机会成本太高。机会成本是在于,IBM的工作看起来稳定又工资高,然后让我放弃这些去腾讯我可能不乐意,但是对于那些相对比较差的人来说,反正没有微软的offer,腾讯让我去我也就去了。所以对于头部的同学,我的建议是可以学会多承担一些风险。 当然,这个不是盲目的选择,还是需要在当中有比较多自己的思考,在充分了解信息的基础之上去做出决定,了解信息就可以通过去多跟行业中的人去多聊。
第二个,心态要放平。因为大部分的名校的毕业生会有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就在一个精英团体中是可以的,但如果真的是进了一个大杂烩的机构,这种心态是会很容易招致反感。所以我觉得就是要尽量控制自己的优越感,让工作结果说话。
第三个,打好基本功,培养一个好思考的习惯。在职业生涯的前一两年,有很多同学特别急,进去以后一定要快速立功,然后要追求一个非线性的职业成长。我同意就是人应该追求非线性职业成长,但在工作前一两年还不是最好的机会,我们前一两年应该做的事是去做打好基本功,去培养一个好的思考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