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级物理系校友沈硕:思想化为无用的力量,教育实践有情的人生

2020-07-01|校友走访

作者:2017级中文系本科生 曹禹杰


沈硕学长是复旦大学2011级物理系硕士,2014年毕业后进入复旦附中从事中学物理教育,连续六年担任班主任。沈硕学长在访谈中分享了本科毕业后参与复旦研支团的支教经历和在复旦求学时旁听的哲学学院课程对自己的深刻影响。同时,沈硕学长还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与教学经验,探讨了他对于加三科目选择,跨学科视野,科幻文学写作以及中学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在访谈最后,沈硕学长透露了他未来的职业规划与人生选择,并寄语复旦的学弟学妹。

   一、 支教与哲学是人生的第二课堂

在大四即将毕业时,沈硕为自己设想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一是选择出国继续深造,在海外高校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国成为一名工程师,从事学术科研工作;二是在本校硕士毕业后从事中学物理教育。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教师这一职业,沈硕在本科毕业后选择加入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2010年来到宁夏西吉县王民中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作为本科与研究生间的过渡一年,支教经历对于沈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不仅更加深刻地认识了中国教育的现状,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思考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坚定了自己未来从事教育的信念,同时作为自己带教的第一届学生,与王明中学同学们的朝夕相处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沈硕对于生活与人生的看法。沈硕坦言,“这次支教中的点滴小事对自己的成长影响蛮大的”。
沈硕在攻读硕士学位时,除了在本专业领域下苦功夫,他也常常在线下实体课堂与线上平台旁听哲学学院的相关课程。沈硕在本科期间选修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论》课程,读研时他又和朋友一起聆听了王德峰老师的《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和吴晓明老师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课程。三年前,沈硕入职后带教的第一届学生高三毕业,他利用假期在哔哩哔哩网站上听完了丁耘老师的《<理想国>导读》课程。沈硕认为,相比某一门特定的课程或某一件难忘的经历,他更倾心复旦开放性的学习状态与由文史哲等学科的深厚积淀培养的人文素养与社会关怀。无论是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还是对于人文学科的浓厚兴趣,都成为沈硕在求学工作与认识世界时宝贵的第二课堂。

   二、 坦然面对改变,葆有好奇之心

2014年是上海市试行新高考改革的第一年,“3+3”选考模式替代了传统的“3+1”模式,考试与升学政策的巨大转变对刚入职的沈硕而言是一次挑战,也是一个契机。不少人认为,在新高考政策的影响下,过去热门且强势的物理学科如今逐渐成为人人避之的雷区。沈硕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一方面他认为物理学科在六门选考科目中对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与综合素质要求最高,而且物理科目选考同学的平均水平逐年提高,选考人数不断变少,使得按照全市排名赋分的物理等级考竞争日益激烈,未来或许会有相应政策出台,扭转这一趋势。另一方面,沈硕认为,面对一系列教育制度与升学政策的改革调整,最合理的态度是既来之则安之。如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同于二十年前,上海这座城市拥有深厚扎实的经济基础。除了高水平的理工类复合型人才,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也日益呼唤着人文社科类专业的青年加入,他们将立足宽广高远的平台,综合前人的经验智慧来认识并改变世界。作为班主任,沈硕希望高中生既要通过课堂学习了解自然,也要在阅读与实践中认识自我,了解社会,感悟人生。
如今带教的学生即将迎来高考,近来有不少同学向沈硕请教有关志愿填报与生涯规划等问题。六年来,沈硕发现复旦附中的不少同学有自己的想法与追求,尤其是一些同学阅读面非常广,对周遭人事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与这些同学的交流互动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他也鼓励这些同学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沈硕同时认为,如今大学的许多专业课程设定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职业培训所,面对理想追求与功利现实的龃龉,同学们也应该坦然受之,既要脚踏实地,学好专业知识,增加就业竞争力,也要仰望星空,以“君子不器”的态度葆有初心,以自然而然的好奇心面对世界。沈硕反复提及复旦“自由而无用”的民间校训,在他的理解中,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解读自由与无用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探索与明悟“人生应该怎么过”这个大道理,用开放的心态认识自我与世界。

   三、 读一本小书,也读一本大书

沈硕在工作之余也喜欢阅读思想历史类的书籍。最近一段时间,他在读完北京大学吴飞教授的《生命的深度——<三体>的哲学解读》后重新阅读刘慈欣的《三体》系列小说。他也会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幻作品里的情景,激发同学的兴趣。如去年寒假热映的《流浪地球》结尾处有一个场景是各国救援队齐心协力推动撞针,沈硕在平日练习中借助这一情景考察学生对力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此同时,沈硕对于历史模拟类的游戏也情有独钟,他是《文明》系列游戏十余年的资深玩家,此外他也是《全面战争》、《三国志》、《Anno纪元》系列的忠实粉丝。在沈硕看来,无论是科幻文学还是历史模拟类游戏,都是以虚构能量探触历史与未来的印痕,进而认识世界、解释世界。
在访谈最后,沈硕分享了他对未来职业规划与人生选择的一些想法。“我可能会选择不继续当老师,到四十岁以后,我想去开一家幼儿园。”沈硕当初选择成为一名教师,是因为他相信高中教师这份职业是有价值的。他希望能在学生建立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键时期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和帮助。沈硕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排解他们的困惑烦恼,针对部分有特殊困难的学生,沈硕更是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在点滴努力中尝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这些都真真切切让沈硕感受到了教师这份职业的意义。如今,沈硕认为幼儿园时期的经历对于个体的成长与未来价值观的养成同样意义非凡,这是真正深植心底的教育。他希望成为一个播种人,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面对复旦的学弟学妹,沈硕希望大家能把“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与“自由而无用”的民间校训结合在一起,辩证理解自由与牺牲的深邃意义,于嘤鸣激荡中寻找属于每个人的人生价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