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校日惊喜|咖啡香气氤氲里,数百名在校生“与学长学姐面对面”

2023-05-31|值年班级返校


持一张粉红色的特制饮品券,约上一名毕业逢“十”整数年的返校校友,来到指定地点换取两杯咖啡,开启一下午愉快而丰富的交流……


5月27日下午,复旦大学校内的教室、草坪、小广场、餐厅及周边一些咖啡馆等处迎来了两两结对的校友和在校生。作为校友返校日系列活动之一的“和复旦学长学姐面对面”活动在邯郸、江湾、枫林3个校区共10个场地火热开展,400多名校友分别和母校在校生一对一交流。对许多在校生而言,这是已毕业的学长学姐带来的意外惊喜和收获。


图片


图片

跨越距离,与“前辈”交朋友聊人生






图片

在邯郸校区,2008级临床医学校友唐增(右一)携“复二代”在咖啡馆与学妹“面对面”


“和复旦学长学姐面对面”是校友返校日当天的特色活动,旨在搭建复旦在校生与校友之间的交流平台,促进双方的互动沟通。一方面,在校生可在活动中“面对面”向已踏上社会奋斗多年的学长学姐请教学习经验、了解职业领域、汲取榜样力量;另一方面,校友也可通过这一方式感知母校发展、助力学生成长


该活动在预告期间就受到热切关注,报名参加的400多名校友很快被在校生“抢订”一空


当天下午的相关场所内,萦绕着的不仅仅是咖啡香气,还有愉悦的交谈、爽朗的笑声。跨越年龄、资历的距离,在校学弟学妹与返校的学长学姐们快乐地交起了朋友,聊起了学业、工作、生活……


图片

枫林校区内,学生与校友正边喝咖啡边聊天


1993届计算机系校友、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周礼栋也是本次“和复旦学长学姐面对面”的参与者之一。5月27日上午,他在正大体育馆举行的校友返校日主题大会上作了主题演讲,下午又出现在邯郸校区的教室,同2022级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博士生冯铭菲亲切交谈。


一番交流让冯铭菲感触颇深,她感觉“学长平易近人,观点高屋建瓴,言语中也充满了对新时代年轻人的期望”。她觉得这次交流不但增强了她的科研信心,也拓展了她的视野。


图片

冯铭菲(左)&周礼栋


“虽然年龄、资历有差异,但同属复旦人的理想和情怀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冯铭菲的这一体会也得到了其他一些同学的共鸣。


2019级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本科生吕薇所约的校友是同样曾就读于该学院的2003届毕业生郝丹。与自己同学院的学姐对话,吕薇感到既亲切又愉快。她们在文科图书馆旁的校友众筹咖啡馆The Press聊了整整4个小时,“从校园生活聊到毕业后的职业经历,由毕业论文延伸出设计思维在研究中的应用” 。


图片

吕薇(左)&郝丹


2022级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生沈瑞琪此前参加过校友会组织的线上校友走访活动,她感到这次能与校友线下面对面交流,“聊得更多、更深入” 。兴之所至,两人都打开了话匣子,内容早已不局限于沈瑞琪最初预想的话题。沈瑞琪说:“其实有些问题我本来也没想到,即兴问了很多,感觉收获特别大。”


2022级复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硕士生徐艺涵有同样的感受。面对2003届法学院校友陆璐,徐艺涵说:“她是校友前辈,也更像是朋友。”几小时下来,两人从校园生活聊到IP和AI行业,又“聊到性格和星座、恋爱和家庭,也聊到待人接物和人生态度”,十分尽兴。


图片

徐艺涵(右)&陆璐


图片

学生说:感谢学长学姐倾囊相授

图片


在向参与活动的在校生询问有何收获时,我们听到的最频繁的词就是“感谢”。学生们感谢校友返校活动提供的宝贵机会,也感谢学长学姐的倾囊相授


2018级护理学院学生温玉与2003届管理学院校友施菡一同喝咖啡。温玉即将入职的工作和施菡比较相似,趁此机会向这位学姐请教了很多职场经验。“其实作为在校生,对于未来的发展途径看得并没有那么清晰。这时候有一个‘过来人’教我们的话,可以指引一下方向。”温玉连用三个“非常”描述自己在短短几小时内的收获:“施菡学姐真的非常乐于分享,我的收获也非常非常大。”


2021级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方礼畅虽然还没有像温玉一样即将走入职场,但他自述 “身处象牙塔中也有许多困扰”,然而学长 “三言两语的点拨便让我茅塞顿开”。经过这次交流,方礼畅原先的迷茫与焦虑感逐渐消失,“把时间拉到5年后,有些问题并不如我想象得那么重要,关键在于能否找到适合自我、充分发挥天赋的道路。”他非常感谢这次活动,让我找到自己的思维局限,拓展了人生边界”。


图片

方礼畅(右)&周云亮


2020级管理学院本科生杨湘婷则在这次采访中学会了“聆听内心”。“我是一个很容易在意大众眼光的人。”她坦诚地说。而和2003届经济学院校友袁勰的交谈中,她听学姐这样说:“思考自己真正在乎的事情,不要被外界的声音干扰。”一番话让杨湘婷豁然开朗,又充满力量。


图片

杨湘婷(右)&袁勰


活动中,不少同学选择了自己同院系的“前辈”,从而对专业有了更开阔的理解。2019级法学院本科生吴晓晶说:“法学专业的特点是专业性极强、职业发展方向较明确。”2003届法学院校友陈越则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出建议,让她从长远角度考虑职业生涯,尽量“把路走宽,继续深造”。这种提示让吴晓晶有了生涯规划的反思,“让我更加慎重地考虑未来的深造方向” 。


图片

吴晓晶(左)&陈越


图片

校友说:希望他们的人生更好

图片


毕业20年后重返母校,施菡看到学校越来越好,由衷感到自豪。在她看来,如果能给在校的学弟学妹带来些帮助,也是给学校做贡献,“我很乐意做这样的事情” 。


“我读书那个时候学校没有安排这样子的活动,真的好遗憾的。现在复旦真的是越来越好了!”施菡笑道。


在2003届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校友石坚看来,新一代大学生各方面的条件都比以前更好,但客观上学习和就业压力也更大。“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要去解决的问题。”他希望学弟学妹们能更好地去过自己的人生。


回忆从前,石坚感慨道:“我们当年毕业走向社会时,发现自己很多时候其实还没准备好。我当时也没有这样的机会去和毕业了的校友对话。”正因如此,当石坚有机会去帮助后辈、回报学校和社会时,他说:“非常愿意!”


图片

沈瑞琪(左)&石坚


对2003届MBA校友华锋来说,这种双向交流也是一个机会,让他把“以前的东西梳理一下”。他非常高兴自己能和学弟交流,“我们也相当于没有什么障碍和边界地聊一聊,我觉得互相都很有帮助。”


图片

张锦越(右)&华锋


当被问及是否有经验可以给所有在校生分享时,校友石坚重复了他和沈瑞琪强调过的两点:“第一,希望我们同学们保持好奇心,年轻人的生命中有无数课堂,有好奇心就会有人生动力。第二,要去钻研,深入钻研你感兴趣的那个领域。”


最终他们一定会在很多不同的地方超越我,对吧?”石坚笑道:“不是说要用我的想法去取代他们的思维,主要是要给他们启发,我觉得启发是最重要的。”





实实在在的经验分享,满满当当的期待与鼓励,在一杯咖啡的时间里从学长学姐处传递给了学弟学妹;而跨越各种距离的校内外友谊,也在这里延续……


来源:复旦大学校友会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