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娉:人生路上,永远向前一步

2022-03-22|复旦人物


徐娉,2001年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系毕业,2006年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攻读MBA,现任J.P.Morgan董事总经理、亚洲金融科技主管。



由于正在香港工作,对徐娉的采访只能通过远程进行。隔着电话,她温和的声线依然清晰可辨。从求学聊到工作再讲到人生,她的每一个选择都充满着一种果断而坚定的女性力量。离开上海、求学费城、放下咨询、转业投行,自复旦毕业二十年,徐娉永远在追逐自己想要的人生上勇敢前进。


复旦为底,沃顿为帆

作为一个上海姑娘,徐娉从小就将复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从小学到中学,始终不变心中的向往。1997年,高考结束后的夏天,徐娉参加了复旦的招生宣讲活动,至今令她记忆犹新。

“进门左手边第一个摊位就是经济学院,机缘巧合,我当时站在世界经济系旁边听了很久。”原本冲着生命科学院去的徐娉却被这个专业深深地吸引住了,和系主任老师的交流更是倍感亲切。回到家后,她没有任何犹豫地填报了世经的志愿,自此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

那时经济学院和法学院的女生一起住在本部5号楼,每每前往旦苑食堂时,总是会途经一条两边贴满海报的小路,社团、讲座、校园活动……每当走过这条路,她的心底总会激荡起一股昂扬的情绪,觉得这所校园充满了爱与活力。

时任经济学院系主任的几位教授所开设的课,徐娉无一缺席。老师们渊博的学识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她受益良多,尤其钦佩华民老师对整个经济社会状况的分析与未来趋势的判断。在本科四年中,徐娉每年都获得了人民奖学金,那是学校颁发给成绩前5%的学生的荣誉。课业之外,她投身于团委的工作,大三后还陆续进入了微软、花旗银行等企业实习。

在复旦,徐娉结下了珍贵的友谊,哪怕毕业已经20年过去,许多朋友现在还保持着联系。“这群最真诚的朋友,也是复旦留给我们很大的一笔财富。”

学习、社团、实习甚至谈一场恋爱,如今回想起大学的时光,徐娉发现自己竟在不知不觉中找到了平衡的方式。邯郸路上的岁月,是她“人生中最快乐的几年”。

而去美国深造,其实是徐娉早早就确定好的方向。

大三大四时,经院的师兄师姐们回到校园做招聘讲座,徐娉发觉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有赴美进修的经历,加之不少老师也自海外归来,促使她萌生了去美国深造的想法。而攻读MBA首先需要一定的从业经验,因此本科毕业后,徐娉决定了直接就业,工作三四年后再开始申请学校。

出于对东部城市的偏爱,她一开始就将目光锁定在了几所常春藤学校中,综合自己的性格考虑,拥有顶尖商学院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便成为了最佳选择。在复旦时优异的成绩和后来工作中的出色表现使得她顺利收到了多所学校的offer,也包括她的第一选择—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

随后,徐娉坚定地辞去工作,乘着飞机跨越太平洋,在费城开启了求学之旅。

各自都作为中美的顶尖高等学府之一,在徐娉看来,复旦经院更多地是为她打下了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包括财务管理、会计等等。而在沃顿,理论则会与实践结合得更深。

“课程开展的方式基本上是案例分析、做project和presentation。”徐娉说,“沃顿也很鼓励学生社交,会邀请许多商界的名人来学校演讲,给学生们创造社交机会。”她就曾担任过沃顿金融俱乐部主席,也是投资管理俱乐部的活跃成员之一。

在沃顿,她选修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涉及金融、经济法乃至辩论,由于在复旦早已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很多基础词汇和概念已经理解”,她学得颇为得心应手,而这些课程也对她未来的工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可以说,无论是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抑或是高素质的同学和庞大的校友圈,两所优等大学都如孵化器般推动了徐娉的成长。如果说复旦是徐娉的浓浓底色,沃顿则令她扬帆起航。

徐娉在瑞士

转折点上,从咨询到投行

徐娉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安达信(ARTHUR ANDERSEN BUSINESS CONSULTING)做咨询,“我们毕业那会儿,‘consulting’是一个很新鲜的词,去做咨询的人还不是太多”。

但徐娉却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思,她需要为一些中国企业进行战略和流程管理的优化,接触到了银行、电信、科技、制造等各行各业。一方面可以经常去不同的地方,另一方面,由于接触到的大都是公司的CEO和部门总经理,她往往也能从客户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对于咨询,她表示:“这是一份特别讲求逻辑分析的工作,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而真的是要靠自己的思维能力去分析不同客户的情况,在杂乱无章的问题中抓住最本质的原因,再提出对应的方案去解决。”

彼时中国市场正逢蓬勃发展之际,带给了徐娉无限的机遇,她“很早就被推到一种自己要独当一面的境地之中,开始是管一个工作条线,然后同时管几个条线,最后甚至要去管理整个团队,从解决方案、客户沟通到预算管理、项目财务,一条龙负责”。

不过,一早就定下的求学计划让徐娉激流勇退、暂停了职场生涯。在沃顿读书的时候,她开始渐渐思考起转行的可能。“读完MBA后实际上也有很多回去做咨询的机会,甚至是更好的岗位,但我还是想尝试一下不同的行业。”她说。

在一次暑期实习中,徐娉进入了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工作,并成功拿到转正的offer,从沃顿商学院毕业后便直接前往了香港定居。“选择香港首先是因为它在资本市场的高活跃度,其次也是一座包容性很强的国际大都市,有各种文化背景的人。”她说。

这是一场全新的体验。在上海工作时,徐娉面对的是中国客户,而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与全球金融市场更加接轨,工作环境也几乎全以英语为通用语言。此外,相较咨询来说,投行的工作成果也更加量化可见。如果说前者收获的成就感是客户的认可和采纳,后者则是实打实完成的融资和并购。在徐娉看来:“角度不同,但二者都是相当有意义的工作。”

离开摩根士丹利,她先后在摩根大通(J.P.Morgan)、里昂证券(CLSA)、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一路从经理做到了董事总经理,并担任大中华区金融行业主管。在这些典型的以目标为导向、强调高效和创新的成熟企业中,徐娉得以不断磨砺自己的能力。2021年下半年,她重返阔别十年的摩根大通,主管亚洲金融科技相关业务。

“今天的选择决定了三年以后的人生。”徐娉这样说道。择校、就业,回首前半生的转折点,每一个选择都明确而清晰。

坦白而言,在三百六十五行中自己是否真的最适合做投行,她也给不出答案。但站在当下的时间坐标向前回溯,她觉得多年转行的想法是一个无悔的决定。“我很喜欢,也能适应,或者说有责任心想把每份工作做好。”

另一方面,她同样认为:“过去的积累成就了今天的我,成就了我所能得到的机会和能做出的选择。”即使不再从业咨询,过去工作中锻炼出的各项分析能力已然被徐娉延续到了目前的工作中,在管理项目和团队时,她尤其注重逻辑性。

年龄越向后,就越难转行和跳槽,这是职场中难以避免的现象。因此她鼓励大家在年轻的时候多尝试,多关注一些新兴的行业,从而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在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

无论是咨询还是投行,都是强压力和快节奏的工作。

在疫情之前,徐娉几乎每周礼拜一出差,礼拜五才能回来。早期做项目的时候还只是出差去某个特定的城市呆一两个星期,随着她开始负责团队管理,后期常常是“空中飞人”般,每天飞去一个地方。高强度的工作也意味着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对于讲究效率和成果的徐娉来说更是如此。

怎么平衡工作与生活,她在刚刚入职投行的时候就向一位资深的女投行家前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得到的答案是:“工作和生活,实际上是没有办法平衡的,只有你自己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赋予其中一项更高的优先级。”

徐娉目前有一对六岁半的儿子和十岁的女儿,而生完孩子后,她就自然地回归了职场。平日忙碌的工作结束后,孩子们都早已入睡,于是徐娉往往会在第二天送孩子上学前和他们聊聊天,了解他们在学校的情况。等到周末,再尽量留出时间,与孩子们呆在一起,陪他们参加各类活动或者辅导辅导功课。

徐娉与子女

在家庭中,她从不是天天盯着孩子看的母亲。为了培养子女的学习动力和学习习惯,徐娉经常会给孩子们写一份“To do list”,引导他们在哪几天分别要做些什么。实际上,这也是她自己的安排习惯,每个星期甚至每天都会罗列好要做的事,“一旦有什么待定事项,能在第一时间解决的,一定尽快解决”。

善于最大化地利用生活中的各种碎片时间,是徐娉的一大特点。曾经长时间的飞行状态让她养成了旅游和看书的爱好。在平时的碎片时间里,她看或者听完了许多古今中外的知名人物传记。

而在沃顿读书期间,徐娉利用假期去过了纽约等等城市,还曾到法国Insead工商管理学院交换学习了一学期,利用假期旅至许多的欧洲国家,感受不一样的历史和人文风情。她曾在南极体验过帐篷探险,亲眼了目睹非洲大草原和沙哈拉沙漠的壮阔,更曾追随圣经的故事走到巴以边境,寻找耶稣出生的地方。

歌德曾说:“人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置身陌生的风景,领略山山水水,她得以暂时放下工作中的琐碎,获得内心的平静。

疫情以来,徐娉的出差行程大大减少,这给了她一个整理和沉淀的机会,她开始重新审视自我、优化时间管理。同时,她也逐渐开始健身,每天抽空跟着运动健身应用软件Keep锻炼。闲暇时候她会有意识地进行断舍离,清理不需要的物品。饮食方面同样趋向于清淡和高蛋白,她也慢慢开始尝试着烹饪,为家里的小朋友做西餐。

在徐娉读过的书中,至今印象最深刻的一本是现任Facebook首席运营官的谢丽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撰写的《向前一步》(lean in)。面对事业上受到的偏见,桑德伯格的经历让她看到了一股积极进取、雄心勃勃地追求自己的目标的女性力量,主动迈出第一步,说出自己的想法,用行动实现自己的梦想。

作为一名女性,徐娉并不认为自己一定要追求职场成功,或是一定要放下事业回归家庭。在她看来,每个人有不同的性格和人生追求,什么状态令自己最舒服,什么就是最好的选择。但“一定要首先相信你自己,想要什么,就一定要自己take action去争取”。

正如杨澜写给这本书的前言所说:“无论男女,都值得拥有独立而完整的人格和自我实现,这是生理,心理的,事业的,感情的,物质的,精神的积累过程,需要慢慢的成长。”复旦求学,沃顿深造,从咨询转业到投行,人生路上,徐娉也在成长的过程中坚定前行。



来源:公众号 复旦经院全球校友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