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坤:职场攀登,永远在看新的风景

2022-03-22|复旦人物



刘莉坤,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1997级本科生,现任普华永道合伙人。


毕业20年,刘莉坤不断思考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大学四年,她学会了治学的态度与待人处事的方法,来自复旦经济学院的基因,已然融入了她的工作与生活,也成为她始终坚持在职业道路上前进的原因之一,“哪怕是到了合伙人这个阶段,看到新的案例,遇到新的问题,这可以让我持续去学习”。不断攀至新的高度,刘莉坤一直期待看到新的景色。

返校时的刘莉坤

复旦情怀

1993年,刘莉坤即将迈入高中,彼时来自复旦大学的4位学生在新加坡捧回了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奖杯,这一被称为“狮城舌战”的赛事是属于4位辩手与复旦大学的高光时刻,同时也为很多青年人种下了一颗种子,比如刘莉坤的心里,就留下了一份复旦情怀。

高中时,刘莉坤是一名学生记者,彼时有很多人向她介绍了复旦大学新闻系。4年后,面对高考这一人生道路的分叉路口,刘莉坤直言其实她有很多选择,但她觉得“复旦就是一个特别符合我想象中的大学的那种氛围的学校”。

不同于当下资讯发达的时代,刘莉坤还记得,在她选择专业的那段时间,复旦大学在复兴公园里摆了摊子,不同专业的老师在那里进行介绍,经济学院的庄起善老师和自己未来的辅导员在那里,介绍世界经济系能够学到的知识、可能遇到的挑战……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世界经济系的老师以及学长学姐们所描述的美好,使她对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997年是每一个中国人难以忘却的一年,7月1日,香港回归,改革开放正在进行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兴未艾。年轻人们正站在一个变革性的时代窗口。于那一年的高考学子而言,那是一个特别的节点,一个专业的选择可能会影响一生的选择。

刘莉坤提到,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下,金融经济领域相对应的人才需求比较大,这对她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她不想根据自己擅长的领域选择相应的专业,而是想得更多更远:从校园走出去之后,我能够做什么?我想做什么?我能为这个时代与社会贡献什么?

在高中当过记者、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刘莉坤希望去尝试新的领域,学习新的知识,于是,她把世界经济系作为第一志愿,并成功进入其中。

一个很大的平台

“当时就给我感觉平台很大。”刘莉坤回忆她对复旦的初印象。

关于在复旦的求学,刘莉坤觉得可以分为两阶段:一个是理论基础的学习,通过课程学习到很多经济学的理论,通过表象去理解其中的实质,这些理论为初入大学的她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形成知识层面的积累和沉淀。

“你会发现很多课是值得去听的,我还是很享受这个氛围。”对刘莉坤而言,自习是大学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文科图书馆、理科图书馆是资源宝库,她喜欢去教室里看书,享受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的氛围。

另一个阶段则是在实践。复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实践平台,在这个大平台,学生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勾连。“这对你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去理解很多事情的根源,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刘莉坤评价道。

读书之外,“学校能做的事真的太多太多”。她至今还记得在第三教学楼3108教室听到的作家余秋雨的讲座,在理科图书馆看过的《泰坦尼克号》,在相辉堂听的林志炫演唱会,在复旦大草坪上看到的人生中第一场流星雨。

在各式各样的社团与活动中,大一下学期,刘莉坤选择了参加学校超市与文印室的勤工俭学活动,最后还成为了文印部门的经理。她还记得当时学校超市做盘点,“现在想想,我们现在审计也做盘点,好像哦!”她发现,在小小的校园超市里,大家也会集思广益如何把它经营好。她可以去运用学过的经济学理论,可以在超市、在文印室去践行,实现真正的“学以致用”。

在复旦,“想去做很多事情,它都给你提供了很多的机会。”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基于兴趣聚集在小小的超市里,刘莉坤在那里待到了毕业。

她还记得,在大三升大四的那个暑假,曾和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的3位同学一起参加过一个创业相关的比赛,业界经验丰富的外企管理者给予他们项目指导,学院里的教授、辅导员也帮助他们去思考如何创立品牌、推出产品。大学时的比赛早已结束,而这个项目小组的情谊延续到了现在,至今,他们四人仍是很好的朋友。“你会发现,在这个平台上,你能够接触到的资源和人是特别多的,其实是这个大学校园除了一些知名的教授,可以带给你的另外一种特别不一样的东西。”刘莉坤说。

在刘莉坤看来,大学是在真正成人前的过渡阶段,在那个阶段,她遇到了很多很好的伙伴、朋友,导师,甚至是自己的终身伴侣。

“有可能是因为以前也做过记者,我其实还是蛮喜欢去接触一些不同的人,在一个比较大的组织里面去认识人和去做一些事。”刘莉坤觉得,在某种程度上,中学与大学期间的这些活动与实践与她现在的工作有一些联系:她工作的大组有五百多个人,一个项目团队大到四五十个人,小到七八人,而刘莉坤直言喜欢这种团队工作的感觉。

刘莉坤和团队讨论

在大四上学期找到工作后,她还在招办帮忙对接企业,她去学习、理解更多样的商业行为,同时感叹“或许是经济学院这样的背景,让我处理事情游刃有余”。

工作是一种人文艺术

在复旦,“很多东西是潜移默化中给你埋下了的种子,可能以后就会发芽。”刘莉坤觉得,当处于大学阶段时,很难说这所学校对她的人生有了多大的影响,但是在很长的时间之后,她恍然发现,因为有这样的学术氛围、有这样好的导师、有一些优秀的同伴在身边,很多事情在未来都成为了一种可能。“真的是很奇妙的一件事情。”她感叹道。

如今离校20年,刘莉坤的很多同学仍然在经济金融领域深耕,“经院给我们打下的这个基础还是非常好的”。

在去银行、企业实习后,在实践中观察了商业社会后,临近毕业,刘莉坤选择进入普华永道。彼时她觉得会计师事务所可能会接触到更广的企业面,或许能带给她一条更为清晰的发展路径。

对于刚毕业的她来说,这份工作有比较大的挑战。它需要工作者在很短的时间里学习大量的知识,尽管刘莉坤从经济学院毕业,然而面对审计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她几乎是从零开始。此外,考CPA、接触新的工具、掌握各种方式方法……她不仅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还要进行输出、思考。对刚进入公司的她而言,工作可能只看着一张银行对账单,进行“把数字抄下来这个程序”。

在她工作了12年时,经济危机爆发,很多人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与未来,刘莉坤在分析后,决定留在普华永道,并在之后成为了合伙人。

工作这么多年后,她发现,工作这么多年后,她发现,审计工作不仅是查看账单和数字,这个工作过程其实是一种与人交流的“人文艺术”:在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时,她需要思考用什么样的交流方式,如何去了解数字背后的业务动因。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总会担心一些工作会被机器替代,但刘莉坤觉得,对于自己的工作而言,或许机器能替代数字运算的部分,但在更深的层面,审计并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因为这个领域需要商业领悟能力,需要持续学习。

这种思考伴随着她在职业生涯中攀登的整个过程,她将职业发展比作登山,“要站得高,你可能才看得远,攀登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坚持的过程,如果不是攀到这个阶段,你可能是看不到,到一定阶段,你才会发现说,哇,原本任何事情背后都是有道理的”。

刘莉坤发现,从社会角度来看,所有的商业关系根本还是建立在人和人之间,审计其实就是人和人之间打交道。

刘莉坤参加普华永道的年会

向目标长跑

在刘莉坤的职业发展过程中,复旦所带来的一些治学态度和待人处事的方法对她有深刻的影响,刘莉坤认可的是“如果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需要花费1万小时以上的时间”,这种观念让她能够坚持去做一件事情。

她评价自己的性格中有坚韧的一面,比如她在中学阶段短跑成绩一向只是及格,但是八百米测试却能跑到满分—“我觉得做一件事情如果是有意义的,我是可以坚持去做,过程当中的问题和困难,我愿意想办法克服。”

她还认为,目标非常重要,“有目标和没有目标的人花多长时间到达你期望的高度会不一样”。对刘莉坤而言,这个目标就是想办法把每一个任务做到最好,在面临选择时,她会想得更远,去询问自己“这和我的长久目标是一致的吗?”

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还有一个特点—特别多的deadline(最后期限),今天出这个报告、明天需要交那个文件……人们会有一种紧迫感。刘莉坤有一套应对“deadline”的方法—就像她常和自己的孩子说的那样,要学会利用碎片的时间。

这和她的大学阶段密不可分,在学校,她需要去安排课程、课外实践,包括一些项目的时间,大部分情况下,她通过整合碎片时间,“逐渐点滴、聚沙成塔”,完成所有的事情。

面对有一份高强度的工作,人们需要有一种方式释放压力,让自己能不断地“重新充满能量”。有人喜欢看剧、有人喜欢打游戏,刘莉坤选择的方式是长跑。

刘莉坤参加完静安女子半马完赛后和复旦校友的合照

刘莉坤有每周跑步的习惯,在10公里的长跑过程中,释放压力,和朋友们谈天说地。她还组织起了普华永道的奥迪特跑团,带领众多小伙伴建立运动习惯,倡导健康生活。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难题困扰很多人,而刘莉坤庆幸有着理解她的家人,也依靠她的韧性、来自复旦的治学与处事方法,享受着她工作与生活的每一天。


来源:公众号 复旦经院全球校友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