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级新闻学院李菊娟:秉持信念之光,点亮新闻之眼

2020-07-13|校友走访

作者:2018级中文系张楚


    2000级新闻学院校友李菊娟,毕业以后从事新闻行业,于《云南日报》担任编辑,从业十几年以来,李菊娟一直秉持优秀的道德品质与卓越的专业能力在新闻行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她说,选择新闻专业是因为热爱。在这么多年的工作中,新闻人的使命一直督促着自己,去捕捉新闻事件,打开新闻视角,记录新闻现场,传播新闻动态。


  一、 复旦点滴汇成心中江海
  “20年前,我进入复旦新闻学习。”这是李菊娟校友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对于李菊娟校友来说,2020年是个自己与复旦结缘20年的特殊年份,她依然记得在20年前她怀着对于复旦的憧憬,进入美好的校园。
  在复旦的学习生活中,她觉得自己受益良多,谈及复旦课堂,她首先想起的是李良荣老师当年对大家说过的一句话“新闻无学,无所不学。”这句话让她有了对于新闻更广阔的认识,一个优秀的新闻从业者,应该拥有更开放的视角与更丰实的学识。如果说这句话让新闻的概念在她心中萌芽,那么黄芝晓老师的课堂则教会了她如何在实践中去承担一位新闻人的使命。李菊娟校友回忆说,因为黄老师也有过报刊编辑的实践经验,所以老师在课堂上所教的知识与她现在所从事的工作实践密切相关。此外,李菊娟校友在复旦学习期间,还喜欢去听沈丁立老师的课,沈老师的课除了所讲授的内容以外,还会引发一些哲学思考。
  如果说复旦的课堂带给李菊娟校友的是知识的积累,专业能力的提升,那么复旦的整体校园氛围带给她的则是更为丰盈的滋养。学校人才济济的环境,博学笃志的学风,包容开放的气质,影响着当年求学的她的眼界格局,至今她仍旧秉持着新闻人做新闻的信念,就是踏实地去做好自己的事,记住一名新闻人的职责,坚守新闻人的职业道德。
  在复旦的点滴汇成了李菊娟校友的心中江海,这些年的职业生涯,她时常会想起复旦的校园,复旦的记忆,她也一直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不负所学,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


  二、 新闻事业谱就人生乐曲
  “如果说在新闻行业有哪些成就感,那么大概是感觉自己见证了一些历史时刻。”从事新闻行业多年的李菊娟校友说。
  当年她坚定地选择了新闻行业,在校时去过上海教育电视台和《文汇报》实习。毕业后,父母期待自己回到云南,便去了《云南日报》工作。
  在报社的她,时常处于忙碌状态,但是对于新闻行业的热爱让她一直从事着新闻工作。在传统媒体与自媒体并进的信息时代,虽然自媒体的传播速度比较快,但李菊娟校友仍然觉得传统媒体具备一些自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她说,传统媒体的公信力是自媒体不可取代的。在一些突发事件中,只有到现场采访新闻,并且以客观的第三者视角,以专业的眼光去报道事件,才能够保持新闻稿件的真实性。对于新闻行业来说,前期的案头工作尤为重要。新闻点的挖掘往往建立在对报道行业的熟悉度之上。
  在谈及是否鼓励同学们从事新闻出版行业时,李菊娟校友说:“需要对新闻行业有着极深的热爱,新闻行业还是挺辛苦的。”   现在的她一天要看的新闻稿件可能有七八万字,这是学生时代的她难以想象的,但是现在的她可以沉下心来做好手头每项工作,坚持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为新闻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她感到开心的事。


  三、 业余生活调节身心健康
  “平时的生活会喜欢看推理小说啊,旅游啊,摄影啊。”李菊娟校友说。但是平时工作繁忙的她,在生活中则将重心放在孩子身上,花费在自己业余生活上的时间可能会比较少。但是她还是觉得自己的业余生活在自己身心方面起到了调节作用。工作状态下的她在生活中,会更加放松一些,陪伴孩子的时光也很快乐。推理小说讲究逻辑性的特点也会让她在工作中保持自己的逻辑清晰。
  业余生活中的她,会让自己宁静下来,安安静静地体验自己的生活,快快乐乐地与家人在一起,这种闲暇与放松也为工作状态下的她储蓄活力。

  采访尾声时,李菊娟校友说,上次回到复旦还是几年前,回到母校时,发现校园里也有一些变化,听我说起北区的食堂重新装修,她也想起她的北区时光。复旦时光与复旦情怀,一直激励着她在新闻行业奋发进取,不断前行。这也是复旦带给她的最初的精神气质,最珍贵的精神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