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校友会读书分享活动顺利举行

2020-07-13|地方校友组织新闻

2020年5月30日下午,天清海碧,骄阳似火,高朋满座,胜友如云。复旦大学海南校友读书会在海口半山花园海天阁五楼、宝通投资公司会议室举办读书分享活动,第一次分享法国作家加缪的作品《鼠疫》。


与会的校友与嘉宾有(以报名先后为序):吴秀玲、杨光东、文玲、杨双星、郭瑞俊、段曹林、袁春、陈荣禄、单溟溟、王国栋、杨臻、林怀宇、徐国宾、王红兵、李志春、云晴、赵颖、蔡湘培、云励、金仕湘、陈丹、汪洁、王格平、何声芬、方筱、孙瑜、吴晓丽、何金强、郑敏、廖宪、兰双萱、张秀华、雷声猛、黄大木、黄茂文、林彬、申锋、翟金玲、郑春晓

主持人:郭瑞俊

主分享:文玲


1
传奇作者



文玲:作者简历

今天参加读书会的人数是历次中最多的,我尽量简短些,让更多哲学、文学、历史专业的校友去谈这本书的思想性、存在主义和深刻的人生思考。

作为主分享,我用几个数字介绍一下作者——阿尔贝•加缪,1913年出生在阿尔及利亚,17岁得了肺炎(该病此后伴随了他一生),20岁上大学,22岁加入共产党后来又被开除,27岁时(1940年)到巴黎生活了一年,又回到阿尔及利亚奥兰这个第二大城市呆了18个月,就在这18个中,有了这本书最初的构想。此时正是纳粹肆虐欧洲的时候,有书评称加缪这个时候写的《鼠疫》,就是影射法西斯像瘟疫一样禁锢着城市中的人们。1957年加缪44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不幸的是三年后因车祸去世。 




王红兵:诺贝尔颁奖词



1957年10月17日加缪获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是“由于他重要的著作,在这著作中他以明察而热切的眼光照亮了我们这时代人类良心的种种问题”,富有深意。



2
文学手法







文玲:印象深刻的三点

读这本小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三点:

一是书中有大量叙述性的描写,虽略显枯躁,但却值得细细品读。这些文字,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二是对死亡的描写别具一格。欧洲历史上经历了三次黑死病,尤其是公元十四世纪的那次,使得中世纪提前终结。一般的瘟疫描写都有宏大的死亡场面,但是本书却没有。在书中,只有奥兰小城,写了两个人的死亡,让人惊心动魄。一是奥多的孩子。作者用了好几页的篇幅细致描述了一天一夜的死亡过程,非常压抑,尤其是因为打了血清,让读者产生期待,但在多延续六小时后生命仍离我们而去,这个过程更显煎熬。二是塔鲁的死。这是英雄的死,是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彰显了人的力量,尤为悲壮。在如此庞大的灾难面前,死亡随处可见,作者只让我们看到了生命从这两个人物离去的过程——孩子的完全无助和塔鲁的奋力斗争,这正是作者的伟大之处。

三是独到的人物刻画。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只有十几个,出场也很随意,最后才勾勒出整个人物画卷,这与一般小说非常不同。有些人物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比如记者朗贝尔。回头来看,这个角色特别有意思,整个过程特别自然,不着痕迹。作为整体的奥兰小城,只有二十万人,算不上美丽,也没有美景的描述。书中唯一关于幸福的描写,是塔鲁和医生在阳台对话后去游了一次泳。



郭瑞俊:冷静的瘟疫记录者


本书从一个瘟疫亲历者的角度用近乎日记体的手法冷静记录了一场鼠疫的发生和消散,作者笔端明显有所克制,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是作者成熟期的代表作。同时它也是一部哲理小说,揭示了整个世界的荒谬和无意义,但鼓励人们要用抗争来寻找生活的意义。



翟金玲:作者在用总结引领着你



    作者总是用他的总结,抢先说出你心里想说的话,因而推着你向前走。书中的故事情节描述有很多伏笔和隐喻,对于正面人物的描写,都很闷骚(笑)。


何金强:平淡而高明之处


    越是平淡的东西,往往越是让人感觉到亲切、深刻。本书就是这样,作者只是在描述疫情期间的点点滴滴,并没有流露多少情绪,却能引发我们很多情感上的共鸣。



段曹林:“三合一”的小说



    这部小说被称为哲理小说、象征小说和纪实体小说“三合一”的著作。



3

鼠疫隐喻







郑春晓:生命本身是痛苦的,但还是有亮光的

疫情期间自己最大的变化是不爱讲话了,爱读书了(笑)。

里厄医生和塔鲁游泳前在平台上的对话大有深意,值得一读再读。本书中没有风花雪月,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难得有这一段两个男人之间灵魂的对话,宁静而温馨。人性的善和恶,根本区别就在于是救人还是杀人。塔鲁是圣人,因为他不愿意杀人,只能自我放逐。而很多人假借各种借口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他人的大量死亡,还心安理得。于是塔鲁说:我们每个人都是鼠疫患者。里厄医生一直做着他该做的事:救人。他说:我觉得自己对英雄主义、圣贤之道并不感兴趣,能引起我兴趣的,还是做个男子汉。

生命本身是痛苦的,但还有些微的亮光。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加缪从《局外人》到《鼠疫》,在生活的荒诞中加入了对命运的抗争。

在疫情、灾难、战争面前,面对苟活的契机,内心闪过的那一瞬间的窃喜,体现的正是人性的丑陋。在本次疫情中,国与国、省与省、村与村之间为自保表现的割裂与隔离,正是这种丑陋的体现。

书中对于奥兰这座城市生活细节的描写是非常琐碎、无趣的。但这就是真实的生活,这就是众生荒谬的、庸常的生活,在灾难来临时都变得难能可贵起来。经过本次疫情,我们也深有同感,原来能正常地生活,也是一种幸福。

最后,我想用《生活与命运》书中的一句话结束我的发言:“人类的历史不是善极力要战胜恶的搏斗,人类的历史是巨大的恶要碾碎人性的种子的搏斗。”鼠疫就是那个巨大的恶,文学和艺术在呵护的是人性的种子。






郭瑞俊:“鼠疫”的三重隐喻

“鼠疫”在本书中有多重隐喻。最浅显的是,象征着当时德国纳粹在欧洲的肆虐。第二层,在宗教道德层面反思人生的意义。书中描写传教士的两次布道及传教士的死亡,深刻反应了在瘟疫面前宗教和道德的无力感。第三,是在哲学层面关于人生荒谬和抗争的思考。正是因为这些深刻而复杂的含义,本书才会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且经久不衰。

  

  






何金强:每个人都在寻找他们自己的东西

  

萨特的存在主义强调如何与他人相处,而加缪的存在主义强调如何与世界相处。鼠疫当中,每个人都在寻找他们自己的东西。经过这些事情,他们不断地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与世界相处。最后,还是要回归到与自己相处上来。这与阳明心学的调适自己是异曲同工的。

死亡是人生的最终归宿。海德格尔强调一个“畏”字,惟有克服恐惧,我们才能坦然面对。

  






段曹林:鼠疫即是生活

鼠疫是什么?书上有句话:“鼠疫就是生活,不过如此。”鼠疫像瘟神,常伴我们左右,又像我们人类要面对的集体命运,它给我们带来灾难,也导向救赎。

4
人生本质



云晴:人生在荒谬与反抗之间



    以孤独为本质的人,不得不与他人发生关联,这种矛盾处境下所产生的畸形心理带来了荒谬——这就是加缪作品常见的主题。然而加缪和其他存在主义哲学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仅表现荒谬,而且还主张反抗荒谬,这实现了他在某种意义上的超越。

这本书,我觉得可以用如下三句话勾勒出轮廓来:

第一句话是“人生是荒谬的”。对于生命的去处的思考是加缪重要的主题,例如在《西西弗的神话》中探讨的是在荒谬的人生中人为什么不自杀的问题。人生的荒谬之处在于:所有人都是会被打败的,而且死亡总是在不经意间猝然来临的,不带有任何意义。就像萨特曾说过那样,人生就像一场戏剧,我们来不及拿到台词,仓促间就已经被拉到了舞台上。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人生要么就是无聊,要么就是痛苦。人的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就是无聊,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是痛苦。人就是在无聊和痛苦之间摇摆。”这也同样描述出荒谬感。电影《楚门的世界》同样用存在主义的表达手法提示我们: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否真实?我们是否有自由意志?——这些都是存疑,而且去追究这些问题的答案,似乎也是徒劳的。这就是世界的荒谬之处。加缪在书中用了大量笔墨来描绘疫情期间的分离焦虑,营造出这样一个荒谬的世界。

第二句话是 “荒谬的人生就是用来抗争的”。加缪的哲学不是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而是一个艺术家的哲学。他思考的是面对一个充满荒谬、充满暴力的世界,人应该如何生活、如何行动、如何面对荒谬、如何超越荒谬、如何反抗荒谬。他的哲学不带思辨色彩,因此曾被萨特指责为“哲学上的外行”。然而在他的身上体现出来和卡夫卡那种虚无感不同的强烈的反抗精神。举个例子,书中关于两次布道的描写就是对宗教力量的隐喻。加缪通过对神父内心信仰和现实之间的强烈冲突,表明了他的态度:那就是人并不能从宗教中获得救赎,并不能通过诉诸上帝来解决现实的问题。这为人的自由意志留出了空间。

第三句话“尽管如此,人生还是荒谬的”。加缪在书的最后,疫情已经过去,街道上却又出现了老鼠,预示着下一次疫情的出现。加缪用这个隐喻又强调了人生荒谬的轮回。这与他象征人生荒谬的西西弗形成了呼应。

加缪善用古希腊神话作隐喻,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西西弗,以及象征抗争命运的普罗米修斯。西西弗因犯天规而被罚推石上山,但石头推到山顶时却又滚下来。他只有周而复始地做同一件事。这似乎有些宿命论的影子,命运已经被预先决定了,所以任何努力的行为也同样变得荒谬而令人不可思议了。但西西弗意识到荒谬并勇敢地承担起荒谬的命运而不回避,这正是对荒谬最有力的反抗。






郭瑞俊:加缪存在主义与阳明心学

加缪的存在主义与阳明心学有某种相通之处。它特别强调“同情”,在这一点上与阳明心学的“致良知”、与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观,都是相通的。阳明心学后期就特别强调个人天性的完整和人性的发展,以致不能见容于当时的统治者和主流思想界。

加缪的存在主义被称为“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它与萨特存在主义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段曹林:三点启示

这本书给我带来三点启示: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现在有了更真切的领悟。二是生命至上、大爱无疆,无关乎善恶美丑,生命才是第一位的。三是你我皆凡人,并不存在超人、圣人。







王红兵:一些思考,几个问题

通过阅读这本书,结合自己的经历,我有一些思考,也有一些疑惑。

一是书中描写疫情时的情形,无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与目前的新冠疫情非常像。可见历史只是在不断重演,而且中西方在应对重大灾难时似乎并无不同。

二是在茫茫的历史进程中,似乎总是只有一小部分人是清醒的和能够觉醒的,他们带领着大家往正确的方向走。人类到底是一个什么的物种呢?追求个性和自由是否真的是正确的?

三是关于宗教的困惑。在人类重大灾难面前,宗教非常重要。但这次疫情期间,我看到很多庙宇、道观,都是大门紧闭的。表面上它是为了防控疫情,实际上在人民大众最需要的时候,宗教却缺位了,是因为我们的宗教被市场化了吗?

四是关于信仰的疑惑。所谓的宗教,所谓的主义,所谓的信仰,到底是价值观还是安慰剂?


5
大疫反思







文玲:读这本书的现实意义

我们现在正经历着一场病毒的袭击。从历史角度看,无论是细菌还是病毒,都是人类的共生物。比如流感,普通人几乎每年都要得,只是本次新冠肺炎的烈度和传染性特别大。从历史的长河来看,面对疫情,欧美的群体免疫与国人的过度防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是否应该有所反思?

首先,面对生死,我们应该更坦然一点。现代人其实已经比古代人幸福太多。在古代,发生瘟疫时,几乎什么都做不了。而现代医疗技术对病菌的应对已经相当完善了。该防的要防,生死也要看淡。

其次,我们要不要这么高强度的隔离?从德国和意大利的感染情况来看,死亡率主要与生活方式有关。意大利更多的是三代同堂,因而死亡率也高。有两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一是为何国内死了那么多年轻人而国外死亡的主要是老年人,二是医疗条件很差的印度为何并未发生大规模成片死亡。对于疫情,我们应该有更清醒的认识,而不应一刀切地防疫,片面地追求指标,因为幸福生活的要素是多种多样的。

总而言之,病菌瘟疫都是一个自然现象,我们要学会如何坦然面对,如何与它相处共生。



林彬:人畜共患的疾病,会与人类长期共存

鼠疫与新冠有相同之处,那就是它们都是人畜共患的疾病,所以不能像天花等传染病一样被消灭,只能是与人类长期共存。

欧洲中世纪鼠疫肆虐,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卫生情况非常差,否则也不会造成那么大规模的死亡。






段曹林:我们应如何面对鼠疫

书中写道:“看到鼠疫给人带来的灾难和痛苦,除非是疯子、瞎子或者懦夫,才会任其摆布。”面对鼠疫,除了抗争我们别无选择。

6
 海南现状







文玲:海南旅游业受到的冲击很大

本次疫情政策调控带来的新情况也颠覆了我们的认知。此前,一般认为远程市场(大于一千公里)是海南旅游的主要目标群体,但经过这次疫情发现,实际上中近程市场才是主体,而国际游客所占的份额则更少。五一自驾游过海免费就是基于此而出台的,利用财政补贴来提升市场热度,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测算分析。本次疫情,将对供给产生重大影响,也会对社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岛内本地市场如何启活,是留给我们下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







雷声猛:外贸行业企业特别困难

疫情对于海南省外贸行业影响特别大,虽然复工了,但企业经营依旧特别困难。以我所在的海南省集装箱行业为例,原来总计有一千五百余部车,月营业额五千万,现在不足一千万。多数企业都降薪了,有的降了三分之一,有的降了三分之二,有的企业已经两个月没有发工资,甚至有的企业都已经不存在了。

特别感谢杨光东校友提供会议服务及美酒晚宴!


来源:“复旦大学海南校友会”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