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复旦 | 《觉醒年代》中的鞠躬礼

2021-05-19|复旦人物
图片


 作者:张国伟,笔名“读史老张”,1978级历史系校友 


五一小长假前,我有事与秦湘老师通电话。她说:“我最近在‘追剧’……”秦老师1965年毕业于复旦中文系,现已退休,没想到她也“追剧”!我问,是《觉醒年代》吧?“对呀对呀!”电话那头传来了爽朗的笑声。


话题转到了《觉醒年代》。秦老师说,剧中人物的鞠躬礼,让她印象深刻,我也深有同感。见面招呼,鞠躬;开口讲话,鞠躬;退避告辞,还是鞠躬……无论是对师长弟子、同辈同僚,还是对茶房工友、政敌对手,鞠躬是剧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细节。


鞠躬,原为祭祀之礼,形成于商朝。《论语·乡党》曰,“入公门,鞠躬如也”,“执圭,鞠躬如也”。根据杨伯峻先生的解释,这里的“鞠躬如也”,不能当“曲身”解,而是谨慎恭敬的样子,可见在正式场合(入朝廷、执礼器),孔夫子从来不敢怠慢。再一想,一个人只要怀有谨敬之心,必会颔首低眉、折叠身体,“形乎外,发于心”,鞠躬大概由此而来。辛亥革命废除跪拜礼后,鞠躬成为最平等的社交礼仪。


《觉醒年代》里的北大人物,一派是推崇新文化的陈独秀、李大钊和胡适,另一派是固守旧传统的辜鸿铭、刘师培和黄侃,他们虽然交锋激烈,但互相见面,依然客客气气。据说,古文家刘师培和今文家崔适,观念截然不同,一上课即攻击对方荒谬,毫不留情,但相遇时却非常谦卑。他俩在北大的住所恰好对门,朝夕相见,都会互道先生,同时伴以一鞠躬。蔡元培校长向来主张“兼容并包”,对于鞠躬礼更是身体力行。在剧中,他是行鞠躬礼最多的角色之一:接过校长委任状;请陈独秀“出山”;乘马车到北大履职;营救被捕爱国学生……他频频鞠躬,彬彬有礼。他还讲过一段精彩台词:“文化是割不断的。新文化只能在旧文化的襁褓中生长!”编导藉此告诉观众,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所向披靡,但也并非一味抛弃传统。


图片

《觉醒年代》中的蔡元培先生


“看了《觉醒年代》,让我想起一个人……”秦老师感慨道。谁呢?“蔡怀新先生。他举手投足,跟剧中的蔡元培先生像极了!当年有研究生来找他,他会先向对方鞠个躬,然后再说话……”蔡怀新是谁?“你不知道吧?他是物理系教授,蔡元培先生的儿子!”哦?蔡先生的公子曾在物理系任教?我赶紧去查史料:蔡怀新(1929-2010),浙江绍兴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大物理系,同年到复旦物理系任教,历任物理系副主任、普通物理教研室主任,1984年起任生物光学专业研究生导师……这个生平简介,远远满足不了我的好奇心。


图片

蔡怀新先生,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


忽然想起,我的老同事、马院的肖巍教授是1977级物理系学生,听过蔡怀新先生的课,于是便向他打听。“蔡老师确实像从《觉醒年代》中走出来的人物。”他说,“他瘦瘦长长的,说一口带有浙江口音的普通话,衣着朴素,为人谦和,见人总是点头、欠身,很少见他高谈阔论,若不是有人提醒,很难联想起他的老爸是蔡元培先生!”


图片

蔡元培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邮票首日封,上有蔡元培子女蔡睟盎、蔡怀新的签名


前几天,我又偶然读到邓伟志先生的回忆,蔡怀新先生的形象更加清晰起来:“这位鲁迅抱过的幼儿……丝毫没有公子哥儿的习气。他有个故事,学校放电影,一张票一毛钱。他最先付了一毛,可是发(卖)票子的忘了,又向蔡收了一毛钱。蔡不声不响地照付。过一会,发票的发现少了一毛钱,又问蔡:‘缴电影票钱没有?’在蔡正准备再掏钱时,旁边的人说:‘我看见蔡老师付过了。’这时,蔡才羞羞答答地说:‘我已付了两次……’发票子的人再仔细点了一遍收来的钱,结果发现是多了一毛,便退还给了蔡。”邓伟志先生由此感慨道:“科学是老实学,科学家是老实人。物理学家蔡怀新就是这样一位老实得不能再老实的人。”(邓伟志《四处求教记》)


时代瞬息万变。像蔡元培先生那样的鞠躬礼,现在已很难在生活日常中见到了。我想,秦老师之所以会想到蔡怀新先生,既是欣羡蔡氏家风,也是感于一种文化传承。这种文化,与复旦精神的内核非常契合——心怀谨敬,服务他人。《觉醒年代》提醒我们,民族复兴任重道远,惟“鞠躬如也”者,才堪当大任。


写于2021年5月


图片

号外~号外


昨天(5月16日),《觉醒年代》主创团队走进复旦,分享了台前幕后的创作故事,与复旦青年学子们进行一场跨越百年时空的对话。



图片

《觉醒年代》主创人员今日走进复旦!跨越百年时空,两代青年对话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