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级医学院李智行:为医几何?一个青年医生的“无涯之途”

2020-07-18|校友走访

作者:18中文硕徐黎佳


个人经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08级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毕业生,目前就职于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心内科。

  李智行时而会畅想:究竟是自己选择了医学?还是医学选择了自己。高中时期文理兼备的他凭借着对医学专业的朦胧好感与此定下了漫长的约定,将疗愈病体与宽慰人心视作未来的不竭追求,而日渐纯熟的医术与长期的从医经历又带领他走向更宏阔广博的人生视角,化生命或绮丽、或脆弱的不同面向丰厚着他的心灵与思索。
  成长于斯,初入医途
  母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提供给李智行最优秀的教育成长与科研探索的平台,成长于斯,李医生仍感佩于自己的导师——葛均波院士的言传身教。葛院士既是名医、亦是良师,他的“先做好人,再做好医生”的提点时常萦绕在李智行的耳旁。他牢记并践行着医德与医术不可偏废的从医基本,在专业学习与科研训练中稳扎稳打、渐入佳境。
  硕博期间,李智行一路沿着导师的研究方向——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机制深入探索,惊喜发现树突状细胞,也能作为一个抗原呈递细胞在心梗、动脉粥样硬化起影响作用。他将相关研究成果撰写成文并成功发表,最后也受邀在集结了全球140个国家的27000万名医务工作者的2015 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15)上做大会发言。在这一人生高光时刻,李智行本以为只能独自见证,却在不经意的一瞥中突觉自己最敬爱的葛老师早已坐在台下,向他投来鼓励与赞许的目光,这一瞬间他无限感念于母校与恩师是自己永远的坚实后盾。
  砥砺于斯,医者圣手
  博士毕业后,李智行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心内科开展临床工作,也曾在急诊等科室积累了宝贵的快速诊断经验。在疫情最为峻急之际,李智行虽尚未被调往抗疫前线,但他的心也始终牵挂着在湖北奋战的高年资前辈们,同时在一线临床中贡献着自己的诊疗之力。
  医学作为集体智慧与协同操作显扬的人类结晶,也不时令他感受到身怀医术之美与善——停留住人间的活泼美好。一个因急性心肌炎住院的十几岁小姑娘,因肺水肿症状不断加重甚至一度插管、病情危重。李智行所在的心内科与肺科、感染科等科室的医师们通力协作、商讨方案,最终守护住了这朵生命力顽强且乐观的“小花”。恢复良好且基本没有留下后遗症的小姑娘在离开监护室时给这群无私的白衣天使们默默地留下了一张画。她记得那一双双热切关爱的眼眸,也想象着他们口罩之下浅笑微漾的唇角。这将白衣天使的样貌将永远闪烁在小女孩的心田,而小女孩无言的感谢也更加坚定了李智行行医救人的初心。
  感佩于斯,医途漫漫
  从医学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医生,不仅在于临床诊断与学术科研的提升、精进,也在于究竟能从每一段独立的治疗案例中自省与收获多少。李智行认为医学不单是停留在书本的理论体系,更深切关联着人文科学的诸多领域。当医生给患者看病时,病患本身的病症与心结实则是其所有社会关系的综合体,要全面纳入到行医的参考范围中,同时建立起和谐有序的医患关系。故而,李医生仍然会在门诊后精疲力尽的夜晚沉浸在书籍或线上讲座的知识海洋中,个人思维的腾飞令其暂时忘却一身疲惫。最近他正在阅读《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以期即使身处医院,也能对大时代背景有所涉略。
  谈及对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学弟学妹们的建议,李智行学长认为八年制的学制特点既是各位的优势,但科研的时间相对紧凑,故而医学生们在充实基础知识的同时,亦要应对选科、选导师、科研等尽早做规划。医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它既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又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学弟学妹们也应充分利用复旦综合并包的多学科平台来扩充个人的综合素养,从而不断打磨个人的仁心仁术。
  如今,青年医生李智行将继续在这条漫长的临床之路上奋进,希望为患者减轻病痛尽到自己的绵薄之力。线上采访进行到尾声时,李医生的声音已变得格外沙哑,原来是一天的门诊早已使他极为疲惫,但论及自己最热爱的医疗事业依然头头是道。他深知这条从医之路才刚刚起步,眼前繁花与荆棘并立,但他坚定于这条成为仁医的“无涯之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