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级历史钟无末: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020-07-18|校友走访

  钟无末学长201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入职上海博物馆,从事文物征集工作。在他看来,进入文物博物馆行业主要是基于个人的兴趣和受教育背景。在复旦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了学术的审美能力和学术的眼界,“知美之为美”、“知善之为善”。学习、工作的能力可以逐步提升,而审美和眼界往往决定了努力的方向和能达到的高度。
  一、职业选择
  在历史系的8年求学,让钟无末学长接受了历史学各个方面的学术训练。这一段不短的时日同时也让他反复地确认自己是否愿意将文史大类作为未来的职业方向。
  选择供职博物馆,是2015-2016年,钟无末学长在法国EHESS做联合培养博士生时萌发的念头。这一年里他去了不少欧洲和美国的博物馆、美术馆,尽管当时学术目的性并不强,多数时候并不是冲着某个展览、某几件陈列文物,或者为解决某个问题而去,而是以开耳目为主要动机。在这样心态比较轻松自在的游历中,学长发现自己对博物馆的整体氛围产生了好感,而且把“尝试深入了解作为一个机构的博物馆内里是如何运作”视为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此外,在历史系学习时,研究的开展基本是由文献入手,而导师和多位师长都强调必须重视考古成果、文物实物,包括对历史地理空间、社会场景的还原。因此钟学长的一个认识是:学术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求学阶段已在文献史料方面略窥门径,逐渐上手,就希望在工作阶段着力加强实物史料方面的积累。可以说是有意识想要“补短板”。
  确认自己愿意将文史研究从学习兴趣延伸到工作对象,对博物馆怀有好感和好奇,希望通过博物馆的工作更多接触文物实物,基于这三点,钟无末学长最终选择到上海博物馆工作。

  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校期间,科研是最主要的任务,工作后即便是继续从事学术研究,也需要承担不少行政和其他事务,这就有一个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过程。钟无末学长的岗位工作——文物征集以事务性工作为主,并不以科研为主要导向,如何才能尽快适应这种转变?学长的体会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方面在入职以前,学长就对博物馆作为一个机构的内部运作机制很感兴趣,因此经手的每一项工作都能增进他对博物馆本身的了解,包括那些细碎的、看起来是重复性的事务。运用历史学的眼光来审视这些工作,常常能让人有更丰富、更生动的认识,比如可以观察到制度是如何被设计、如何在运作,知识是怎样被生成塑造、怎样在传播嬗变等等。另一方面,文物征集岗有一个好处,接触的文物类别多样,不拘一门。这就既督促自己要广泛地学习,也提供了“从心所欲”学习、研究的机会。
  可以说,只要做个有心人,每项工作、各个环节,可以学习、有所收获的太多了,不少进益和乐趣都是自己挖掘出来的。

  三、求职体会
  作为一名求职者,个人能力有所长有所短,准备投身的行业也未必面面尽合人意。例如,对历史学出身的钟无末学长来说,在文物实物的认识积累方面自觉颇有不足。尤其是与考古学出身的同事相比,他们从事考古发掘时获得了宝贵的感官认识和实践经验,而学长缺乏这种经历。而且由于考古发掘的相关行业要求,这一缺环难以弥补。再者如博物馆行业的收入现状——收入问题既是非常实际的生活问题,也关乎自我认同,是一个不必讳言,也必须正视的问题。类似这两个“困境”,从个人的角度可能很难有解决的方法。但至少较早有所认识,特别是对一些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有过仔细思量,有助于择业,在入职后也有利于缩短不适期。
  对此,钟学长想给学弟学妹们分享的经验是:兴趣很重要,要尽可能多地了解有意从事工作的各个方面,结合自身情况,多做权衡。可以关注相关公众号的推送,以便及时迅捷地获取招聘信息。文博行业的招聘信息一般会在招聘单位、地区资讯(如“上海发布”)、行业资讯(如“文博招聘信息”)等多类别公众号上发布和转载。求职报考时,一是有相关的行业实习经历较易受到招聘方青睐;二是在应聘时对自己的优势和欠缺都需要有充分的认识,对自身欠缺之处更应想得细一些;三是如果应聘中不巧遇到了不了解、有欠缺的方面,据实作答不失诚恳。

(17级信院 葛碧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