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级人口所徐立青:踏实勤勉 潜心学术

2020-07-18|校友走访

作者:17级信息学院葛碧临

  一、从业经历
  读博前,徐立青学长是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工商管理系的主任。在当时校领导的建议下,徐学长选择读博深造。来到复旦也是偶然,因为学长在英国留学时,进修的学校是伦敦经济学院(LSE),回国后和伦敦经济学院导师及复旦大学的老师一起做关于苏南乡镇企业的项目,认识了曾在伦敦经济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的彭希哲教授,就读了彭教授的博士生,继续苏南乡镇企业的课题研究。论文是苏南乡镇企业发展道路研究,以此获得了政治经济学的博士学位。
  徐立青学长在复旦大学读博是1996年到2000年。读博期间,工作单位从江苏石油化工学院(现常州大学)调回无锡轻工大学(现江南大学),调到无锡轻工以后,先在经贸管理系(2001年起更名为商学院),然后在2001年开始任教务处副处长(主持工作),2003年改任商学院副院长,期间,在2004-2005年去青海省委挂职省委报告厅主任助理,2009年改任江南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主持工作),2012年江南发展研究院撤销,改任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主任,到2017年退休。退休后应聘无锡太湖学院商学院院长。

  二、踏实勤勉 潜心学术
  徐立青学长的整个职业生涯,一直是潜心学术的高校教师。学长说,他们这代人的职业生涯,大多踏实勤勉,就像齿轮和螺丝钉,党叫干啥就干啥。
  徐学长非常喜欢所从事的高等教育行业,也很投入,愿意为此奉献自我。学长对于工作尽心尽力,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必然的,但总体还是比较顺利的。当然,因为能力和水平原因,很多想做或者应该能做的事,没能做或没能做成。
  学长印象比较深的一件事是,当时学校让他当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主任,他想写一本中国食品安全研究报告,在校领导的会议上报告了这样的想法。当时有领导说,这个选题风险很大,不建议写。徐立青学长经过调研,觉得这是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即使有风险也值得做。后来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奖,并没有出现预想中的争议和风险。后来学长又写了第二本。这本书应该是中国第一部食品安全的年度研究报告。
  徐学长的自我评价是人好、热情、对新事物有好奇心,工作效率高、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不足之处是钻研性不够强、不够刻苦,对于人情世故了解不够,有时得罪人自己还不知道。
  根据太湖学院的规定,徐立青学长还能工作五年。他的想法就是在商学院院长职位上继续努力,把太湖学院商学院打造成在国内领先的民办大学商学院,获得硕士学位授予点,在产教融合、为地方服务和应用型方面做出特色和亮点。继续营造敬业、互爱、创新的商学院文化氛围,让在商学院工作的每个老师都心情愉快地工作,做好培育全面和自由发展的人才等工作。

  三、职业感悟
  关于行业痛点,学长感觉国家政策对民办高校的鼓励政策还是不够。民办高校承担了培养人才等社会职能,有正的外部效应,但缺乏来自政府的稳定的经费支持。
  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徐学长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这几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无论是母校复旦,还是他先后工作过的常州大学、江南大学、太湖学院,都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中国高等教育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马克思说:我们培养的是接班人和劳动者,而不是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到一定层次以后,发展的格局和空间受到制约。另外,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培养的人中,有一部分人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徐立青学长希望复旦的学弟学妹们能在校园里好好接受无用的灵魂、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等复旦文化的熏陶,争取做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守住底线,做正确的事,这些复旦精神是最可贵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