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南日报记者 徐晗溪
“你知道复旦大学的3108教室吗?”复旦大学1985级校友、代表海南复旦校友读书会接受记者采访的孙瑜,至今对记忆中的一幕津津乐道。他说,大家都知道复旦有个教室叫3108,它是复旦第三教学楼最大的阶梯教室,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教室,但因为曾经迎来送往过太多世界上著名的头脑到此发声,俨然已经成为复旦学子心中的文化地标。
“很多复旦毕业生重游母校,都会选择去3108教室前拍照留念。而我们创立复旦海南校友读书会的初衷就是为了寻找复旦在海南的3108教室。”在孙瑜看来,3108教室最辉煌的时候,别说是复旦学生,上海其他高校的学子也会早早跑去那里占座听讲座。他希望海南复旦校友读书会也能有这样的影响力,像火种一样把文化之光洒向海南市民心中。
“海南复旦校友读书会的成立源自于一场非正式的讨论,非常偶然,但又有某种必然。”复旦大学1984级校友、共同接受采访的郭瑞俊回忆起复旦大学海南校友会的成立过往。1990年代初,复旦海南校友会成立,后因种种原因搁浅,直到2015年12月才再次恢复成立。“就是在庆祝复旦大学海南校友会恢复成立的校友聚会上,我们想到了要办读书会。”
“王格平、郑敏、文玲、章一鸣、孙瑜和我,还有另外一些校友,算是复旦海南校友读书会的创始人,王格平是发起人。那次聚会,我们三个被分到一桌吃饭。之前我们素不相识,但大家一见如故,聊得很投缘。席间,王格平提出要办校友读书会,我和孙瑜很感兴趣,几个人就这样一拍即合,决定成立了复旦校友读书会。”郭瑞俊说。
他们都是执行力很强的人,几个人说做就做,很快将理想变成了现实。2016年4月,海南复旦校友读书会举办了第一期阅读分享会。“我们一年一个主题,每两个月读一本书,一本书举办两次分享会。第一年,也就是2016年的主题是回溯千年,以阅读历史类书籍为主,首期阅读书目是《南渡北归》。”
2017年4月@李庄
“所谓‘南渡北归’,即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大城市迁往西南之地,尔后再回归原地的故事。”在王格平看来,这本书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纪人文科学领域的大部分大师级人物,如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梅贻琦、陈寅恪、钱锺书等。“书中对这些知识分子的群体命运作了细致的披露与探查,对各种因缘际会和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爱恨情仇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释解,读来令人不胜唏嘘,扼腕浩叹。”
“每期读书会都有一个主持人和主分享,这是标配,有时还会邀请一位或几位嘉宾。第一期,我们曾考虑邀请《南渡北归》的作者岳南,但未能如愿。”孙瑜解释道,第八期读书会的阅读书目是《大秦帝国》,主分享是该书作者孙皓晖;第四十五期读书会分享主题是《陶渊明:从尘网到田园》,主分享是郭瑞俊的大学同学、当时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引驰。
“我们也会关注海南本土作家的作品,第五十九期读书会阅读书目是《海南岛传》,主分享是作者孔见。”郭瑞俊说。
“生活和工作中,读书与学习必不可少。但大多数人为生活所累,无暇读书。在很多人看来,翻翻杂志报纸,甚至刷刷微信就是读书学习了。”在孙瑜看来,我们缺一种有效学习。
“读书要有计划,我们的年度阅读主题就是读书计划的提炼。2017年度主题是俯瞰当下,阅读经济财经类书籍;2018年度主题是仰望星空,阅读哲学类书籍;2019年度主题是反观自我,阅读了《西藏一年》等书目;2020年度主题是追寻经典,阅读了《丧家狗——我读论语》等书目;2021年度主题是知行合一,阅读了《万古江河》等书目。”郭瑞俊总结道。
在陈引驰教授看来,读书会所读的书,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海南复旦校友们心中的关怀所在:《万古江河》、《耶路撒冷三千年》是中外历史文化的回望,《海南岛传》是对投入生命的脚下土地的关切,《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则包含了对人类当下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乃至未来前景的思考。
“读书不要枯读,要聚读和走读。我们游学走过重庆、深圳、凤凰古城、广东罗浮山、儋州东坡书院等地,在行走中知行合一”。孙瑜说,大部分时间我们是聚读,在太阳城大酒店或美兰区图书馆,介绍书友认识,相互激荡思想,力求阅读每一本书都能对大家有所助益。
“办了六年的读书会,我感觉这六年像是重读了一次大学。”郭瑞俊感慨道。如今,知识殿堂的围墙被打破,只要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拿起书就能阅读。“在读书会这个平台,通过阅读学习,大家相互分享心得体会、交流各自感想,收获很大。每期读书会多则四五十人参加,少则也有七八人,一般都有一二十人参与,学习氛围很浓。”
“读书会能够坚持六年,少不了校友们的支持和无私奉献。如孙瑜、靳婷、薛自华等多次挑战主持人的重任,被誉为学术担当的赵颖及林琳多次承担主分享的任务。很多校友如王红兵、李泳昌、杨光东、汪方怀等人的企业承担了多期读书会的筹备和举办工作,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和精力,得到了校友们的一致赞誉。”郭瑞俊说,“由于每一期报道的工作量巨大,很多校友如单颖、刘海梅、陈瑜、林怀宇、吴晓丽等轮流承担起撰稿的任务,尤其是被大家誉为‘扫地僧’的方筱师弟,一个人承担了大半的报道任务,令人叹服!”
“你听说过‘亚洲大专辩论会’吗?”孙瑜问。1988年,第二届亚洲大专辩论会在新加坡举行,复旦大学代表中国参赛获得冠军。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全部比赛的七场实况录像,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此之前,复旦大学为了参赛,在全校选拔辩手,海选地点就在3108教室。孙瑜犹记得那段时间,一有空就跑到3108教室看辩论赛,看到平时很普通的同学在台上慷慨激昂,他也心向往之。
读书会第六期阅读书目是《天命不足畏》,该书讲述了王安石变法这段历史。以往的读书分享会大都是各抒己见,这次他们另辟蹊径以辩论的方式碰撞思想。“我是正方,方筱是反方,理不辨不明,这次辩论会,书友们收获很大。”孙瑜说。
曾国藩在平定南京后曾写下一幅对联“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为的是告诫自己的兄弟战争结束返乡该读书养性了。而如今,这幅对联俨然已成为读书会不少书友的“座右铭”。
“读书,实质上是与古今作者及其所传达的知识、思考的‘对话’,单向的全然接受的读,从来不是理想的阅读方式。”陈引驰教授认为,读书是为了汲取智慧,是为了丰富自己,是为了给未来多一种可能的选择。“读书会便是一种能很好实现真正的读书意义的形式。”
“读书会也邀请了南京大学及其他高校的海南校友共同参与,第四十四期读书会的主分享人是南大校友潘婕,之后,南大校友郑春晓分享了书目《生活与命运》,南大校友马良分享了《海南岛传》。最近,南大校友、《开路先锋:张謇》的作者罗一民也作为主分享参与了第七十期读书会。”郭瑞俊说。
对于很多习惯了拇指阅读的人而言,读书会是个有点遥远的词,但在郭瑞俊看来,海南复旦校友读书会是播种机,在不少人的心里埋下了阅读的种子。“在过去六年的读书互动中,我们还在组织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比如:从2021年3月开始,在校友王爱民的牵线下,利用复智社的平台开通了网络直播,使更多的人可以跨地域参与读书会。
2021年7月,与海口市美兰区图书馆签订了“共联共建”协议,共同承担起推进全民阅读等文化活动的使命,每期读书会都会预留一定名额给美兰图书馆的读者。”
其实,现代阅读史上不乏读书会先例。2004年春,北大中文系老师邵燕君在学生李云雷、王颖等人的倡议下,成立了 “读书会”。他们以10家文学期刊为研读对象,在阅读基础上写出评论投书各大报刊,影响广泛,成就了“北大评刊”这一文化品牌。
“海南复旦校友读书会坚持了六年,形成了五十余万字的报道资料,这在全国校友会组织里是绝无仅有的,可否集结成册出本书呢?”李泳昌校友的倡议得到了复旦书友的踊跃支持,段曹林、方筱、何声芬等校友积极汇总、编辑文字和图片资料,“六年来的读书会积累的资料很多,我们只能有所割爱,书名暂定为《卿云缦缦映天涯——海南复旦校友读书会六年纪实》,由复旦大学海南校友会和海口市美兰区图书馆文化馆联合出品”。被采访者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为当今忙碌的人们埋下一颗读书的种子,培植和弘扬读书文化,也努力呈现复旦人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的文化担当。
《南渡北归》,《罗伯特议事规则》,《天命不足畏》,《大秦帝国》
《智能时代》,《众创时代》,《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如何阅读一本书》,《腾讯传》,《阿里巴巴:马云和他的102年梦想》
《人类简史》,《未来简史》,《思考,快与慢》,《最好的告别》,《柔软的宇宙-相对论史话》,《上帝掷骰子吗》,《边城》,《今日简史》
《耶路撒冷三千年》,《规模》,《西藏一年》,《一念桃花源》,《自尊》,《当下的力量》,《陶渊明:从尘网到田园》
《丧家狗—我读论语》,《五百年来王阳明》,《鼠疫》,《大流感》,《生活与命运》,《庄子现代版》
《海南岛传》,《资本的秘密》,《谁在世界中心》,《棉花帝国》,《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万古江河》
(刊《海南日报》2022年3月21日B12版,发表时有删改)
来源:公众号 复旦大学海南校友会